现代汉语隐现构式的认知语法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隐现构式作为隐现事件的语言表征形式,是汉语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以往研究主要从传统语法、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展开,聚焦隐现构式的类型、各个组构成分的句法语义特征、产生的机制和动因以及它与其他相关构式的关系等,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不同理论范式对隐现构式句法语义的描写与解释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1)隐现构式中组构成分的性质定位不清,争议较大;(2)隐现构式意义的概括比较笼统,还有待进一步细化,部分概括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不同类型隐现构式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足;(3)对隐现构式的句法语义成因和认知理据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本研究在整合学界对现代汉语隐现构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基于使用的认知语法理论的视角,结合认知心理学有关注意和凸显的观点,构建了舞台凸显模型,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借鉴认知构式语法的原则与方法,分析了现代汉语隐现构式的句法语义、构式层级关系及其认知理据。本研究重点探讨和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现代汉语隐现构式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2)现代汉语隐现构式的句法语义成因是什么?(3)现代汉语隐现构式的认知理据是什么?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汉语隐现构式是一个图式性构式,其音位结构与语义结构的象征关系,也即是形-义配对关系,可以表示为:[SLV OTH]/[处所L以动词V的方式出现或消失客事O]。该构式有三个成分结构,即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三个有待“填充”的槽位。隐现构式的主语槽位允准的处所成分主要涉及表示物理空间、身体部位、心智空间、机构、处所代词、合成处所词、事物名词、隐喻化为空间的时间短语八种情形。隐现构式的谓语动词槽位主要允准语义上表示“出现”或“消失”的动词,具体可以归纳为四大类:(1)表示客体出现或消失的典型动词,如“出现”“消失”;(2)表示客体出现或消失带来的结果的动词,如“烧”“破”;(3)表示客体出现或消失的前提条件的动词,如“变”“刻”;(4)表示客体出现或消失的手段或方式的动词,如“进来”“出去”。隐现构式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成分,也可以是定指成分。隐现构式的宾语槽位大多数为不定指成分,具体包括光杆普通名词、“数词+(量词)+名词”“一+(量词)+名词”“量词+名词”“定语+名词”和“数词+量词”结构等。定指成分作宾语时,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和“这/那+(量词)+名词”结构两种类型。第二,汉语隐现构式的句法语义是构式层级互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次图式构式层级上隐构式与现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同层级的其他构式如存在构式和领属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上。本研究首先把隐现构式分为现构式和隐构式两个次类,并就各自涉及的具体词类构式和具体动词构式进行详细描述。现构式涉及[SLV出现OTH]/[某处所出现某客体]、[SLV位移OTH]/[某处所通过某种方式或路径出现某客体]以及[SLV增加OTH]/[某处所通过数量增长的方式出现某客体]等七种词类构式,而隐构式涉及[SLV消失OTH]/[某处所消失某客体]、[SLV离开OTH]/[某处所通过某种运动方式消失某客体]以及[SLV位移OTH]/[某处所通过某种方式或沿某种路径消失某客体]等五类词类构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现构式和隐构式的构式义处于对立且对等的地位。从词类构式层面来看,现构式和隐构式基本对称;就具体动词构式层面上来看,两者具有不对称性。比较而言,能够进入现构式的谓语动词类型比隐构式更加丰富,使用频率更高。通过语料分析发现,现构式先于隐构式产生。语义牵引是导致现构式和隐构式发生用法拓展的重要因素。“出”和“生”是隐现构式最初的成员,它们各自牵引了更多的谓语动词进入隐现构式。“失”和“去”类比模仿“出”的用法进入隐现构式,隐构式得以产生。另外,在隐现构式和相关构式的关系上,本研究认为领属构式、存在构式和隐现构式共用同一个句法框架,领属构式是SVO结构中最典型的成员,存现构式与领属构式之间存在承继关系。存在构式和隐现构式的句法结构相同,加之“存在、出现、消失”三个概念密不可分,这使隐现构式内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第三,本研究发现隐现构式的认知结构是一种射体-界标关系,其背后的认知理据是舞台凸显模型。具体而言:认知主体在某一时刻面向某一特定方向,形成一个视野(即最大视域),在该视野中的舞台表演区,即是处所。观察者把主要注意力聚焦在处所上,使之得以首要凸显,成为首要焦点要素,而把部分注意力聚焦于处所中的客体,这即是舞台凸显模型。基于该模型,处所成为射体,处所名词表征为主语,舞台上的客体成为界标,表征为宾语。客体出现在舞台之中或从舞台中消失,并通过出现或消失的“方式”(由动词表示)和舞台形成互动。此外,本研究还基于舞台凸显模型,从语篇层面解释了隐现构式的歧义性问题。研究发现,要判断隐现构式是为处所中出现或消失的客体提供参照点功能,还是说明出现或消失的客体对处所产生影响的功能,需要依据后续语篇是同一个模型还是切换了模型。如果后续语篇是一个为凸显该客体而构建的新模型,可以认定该隐现构式具有引入新话题的功能。如果后续语篇继续以隐现构式中的处所为话题,说明后续语篇同样是基于舞台凸显模型的语言表征,并没有发生舞台模型的切换,由此可以认定,前边的这个隐现构式是围绕处所主语进行的说明或陈述。本研究既重视对语言事实的挖掘,又看重对认知语法理论的建构;既强调对汉语隐现构式的全面刻画和系统描写,又注重对隐现构式形成理据的解释,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舞台凸显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现代汉语隐现构式研究提供统一的分析框架,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语法理论,推动了认知语法的本土化研究。另一方面,本研究对隐现构式的分析思路和研究策略可以为汉语其他构式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学位
工业控制系统为众多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提供自动化作业支撑,保障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在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精益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工控系统的融合,工控系统在网络安全机制的天然缺陷,导致其成为网络空间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近年来,针对工控系统的攻击频频发生,与传统的网络攻击相比,这类攻击可以突破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界限,对国家关键基础设备安全造成重要威胁。工控系统在IT层面上的安全
学位
列车车轮多边形磨耗问题广泛存在于我国高速列车上,会显著增大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其产生和发展机理值得探究。车轮多边形磨耗与钢轨波浪形磨损(简称:波磨)从磨耗特征来看较为相似,只是发生磨耗的载体不同,钢轨波磨是否对车轮多边形磨耗存在根本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以我国某线路上运行的高速动车组列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车轮多边形磨耗仿真预测模型,结合现场试验数据,调查钢轨波磨对
在我国提倡“文化自信”和践行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唐诗的外译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李白是盛唐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新高峰。李白诗歌中存在大量转喻、以及大量转喻与隐喻的互动现象。转喻,作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内涵、意趣和张力,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另外,诗歌中的转喻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因此对转喻的理解
学位
学位
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亟须借助金融聚集的东风,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效率,这对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使用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面板数据,测算省级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金融集聚发展水平,同时运用线性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非线性的门槛效应模型分别从全样本视角和分维度视角实证检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
乘法分配律是四大运算律里最难领悟和融会贯通的运算模型,它同时包含了两种运算,沟通了两种运算之间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形式多样和复杂的变换,往往使学生在辨认和使用这一运算模型时混混沌沌,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并没有理解和明确乘法分配律这类运算模型的内涵,只粗浅的记住了这一运算模型最标准的形式。那么如何在抓"结构",明"内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运算模型,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