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框架,分析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两部戏剧作品—《玻璃动物园》和《夏与烟》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本文运用萨特的“自欺”、“处境”和“自由”等存在主义思想观点,对《玻璃动物园》和《夏与烟》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劳拉和阿尔玛)的成长的过程做了细致的分析。本文提出《玻璃动物园》中的劳拉的“自欺”状态表现在她在剧中的物化形象,通过对“我的位置”的探寻,劳拉开始了觉醒,最后勇敢的选择拥抱现实和自由的生活;《夏与烟》中的女主人阿尔玛这部剧作的前几幕中也陷于“自欺”的困境—挣扎在“我是我所不是”的生存状态中。在男主人公约翰的帮助和她自己的思考和领悟下,阿尔玛对“我的过去”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剧终时告别过去的自己,开始了自由的生活。从生存于“自欺”的困境到对存在“处境”的觉醒,再到最后对“自由”的选择,这两部剧作中的女主人公都完成了各自的成长历程。表面上看来,二者在剧终似乎并没有获得像童话故事“灰姑娘”那样的美好结局—劳拉和阿尔玛最后都没有如愿得到自己渴求的爱情,然而,她们在两部剧作中完整的成长历程、对个人存在状态的挣扎与思考以及二人在最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都极好的诠释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即存在是“处境”中的存在,存在的终极目即是成为自由。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分析,本文力图阐明威廉斯剧作中的女性角色虽然看似没有获得圆满的结局,但她们的命运并非是悲剧性的。威廉斯笔下的女主人公虽然在爱情上一无所得,然而她们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主动地迈出个人成长的一步又一步,如此才使得她们在剧终都能获得自由,实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