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自身活动使得水体的微污染问题逐渐突出,城市中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天然水体而造成水体污染,从而使大多数饮用水水源成为了微污染水。随着水环境中污染物种类和负载不断的变化和增加,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已难以应对,必须寻求新的有效解决途径。本研究以苏州河为处理对象,首先对电絮凝法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进行了相关试验。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单独的电絮凝对微污染水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电流密度3.42mA/cm2的条件下电解30min,TOC、氨氮、总磷、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0%、42%、95%、60%。在静态试验的基础上,又研究设计了一套电絮凝-超滤联用装置,在电解时间30min,电流密度3.42mA/cm2,沉淀时间20min,超滤进水流量20L/h的工艺条件下,TOC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0%和51%,而总磷和浊度的去除率则都高达99%,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然而,电絮凝技术在处理重金属的过程中,由于絮凝产物在pH值的影响下会发生可逆反应,从而大大抑制了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针对这一局限性,本研究以改性后的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铁,制备成一种兼具吸附和还原特性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NZVIs/A10,并与电絮凝技术联用处理微污染水中的重金属Ni(II)。首先,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分析。其次,考察了温度、p H值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去除Ni(II)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方法探讨了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出的NZVIs/A10为表面负载纳米零价铁的规则均一的具有多孔结构的球体,NZVIs/A10对Ni(II)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单独的改性介孔硅和纳米铁,且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pH值的增加而提高。最后将负载型纳米铁与电絮凝联用,在复合材料投加量为2.5g/L,电压为5V的条件下电解30min,对Ni(II)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