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秸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由于秸秆数量巨大,且不易腐解,大多数农村地区采用了焚烧的方法处理秸秆,这样容易引发安全隐患,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秸秆作为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里面富含多种无机及有机质,如果加以开发利用,将大大缓解当下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本文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研究水稻秸秆的腐解情况,探讨腐解的最佳条件;同时研究敌草隆在秸秆腐解过程中的降解和吸附情况。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尼龙袋法研究水稻秸秆腐解性能。以水稻秸秆为材料,通过研究水稻秸秆在不同温度、时间、水土比及不同用量的腐秆剂作用下的腐解性能,测定其碳、氮、磷、钾在土壤中的释放率,归纳总结秸秆腐解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秸秆的最佳腐解条件为在第9天时,温度为30℃,水土比为3∶1,腐秆剂用量为0.5 g。(2)敌草隆在秸秆、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通过测定环境样品中敌草隆的残余量来分析影响敌草隆降解速度的条件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腐解可以提升敌草隆在土壤的降解速率,在20~40℃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敌草隆的降解速率逐步增大;pH为7时敌草隆有最大降解速率;尿素的添加在适宜条件下对敌草隆在水稻秸秆共腐解过程中的降解速率有较大的影响,这个合适的用量均为秸秆质量的1%;敌草隆的投加量在较高剂量的情况下添加回收效率会逐渐降低,可能是由于土壤和吸附剂对敌草隆提前达到吸附平衡的原因。(3)敌草隆在土壤中吸附行为。通过设定不同腐解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土壤中敌草隆的残留情况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腐解的水稻秸秆中敌草隆半衰期为7.373 d,未被腐解的水稻秸秆中敌草隆半衰期为10.345 d,土壤中敌草隆的降解半衰期为20.387 d。水稻秸秆腐解更有利于敌草隆的降解,土壤中的敌草隆相比于水稻秸秆来说残留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