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ang027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名实关系的探讨在战国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对名实的关注缘起于“名实相怨”的社会现实,而其深层原因则在于礼乐文明本身,它从产生之初就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的,这是名实分离的潜在因素,春秋时期的“礼坏乐崩”将这种潜在因素引发出来,从而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严重的名实不符现象。所以对名实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国文化本身,而应从其浓厚的现实性出发来认识,以往多从逻辑的角度对名实关系进行探讨,忽视了名实关系的社会现实意义。同时,名实关系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在礼乐文明这种文化形态下,名利是一体的,所以中国人总是通过混淆名实关系来取利,时至今日名实混淆问题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实名实的反复错位与复合呈现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这一规律对于治理当今社会的弊病很有价值。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以往的名实研究进行了反思,过去我们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进行研究,这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并且存在对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盲目比附现象,虽然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研究方法的缺陷,但积重难返,很难跳出这一思想框架的束缚。所以在符号学理论传入之后,又从符号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的“名”。并且这些倾向导致了对名实关系的研究仅限于别墨一派以及惠施、公孙龙等人的思想,极大地缩小了“名”的内涵。所以本文在探讨名实关系时从战国时的名辩思潮入手,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文化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与把握。 第二部分分析了名实之乱产生的根源。中国古代的礼仪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因此以礼乐为表现方式的整个古代文明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这是构成名实分离的内在因素,春秋时的礼坏乐崩将这种潜在的因素引发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才引起了战国诸子对名的大辩论。 第三部分阐述了“名实相怨”现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表现。中国万事皆先有“名”,而随之以“利”,在这一文化规律的指引下,中国人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混乱名实关系来取利,而不轻易地公开破坏“名”,这一做法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在政治领域,大小官吏、士人群体通过混淆名实来谋求私利;经济领域中在亩制、度量衡上作手脚:在法律领域中则通过曲解律文和钻法律的空子来捣乱名实关系;道德领域中的名实不符引起了道德概念的变质,许多传统美德不再被人珍视:在思想领域,诸子的“托古”之辞,即是通过混乱名实来实现自己的主张。 第四部分通过分析上述种种混乱名实的手段,总结出三种主要的方式,分别是:以名乱名,以名乱实和以实乱名,对这三种方式的归纳概括不仅可以更本质地认识历史,并且对抬理现实社会的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论述了从孔子开始对“正名”所做的努力,一是要求名实相符,结果引起了新的名实混乱:二是主张名实分开,去名取实,从而使投机者于名实之间无机可乘。这两种思路对我们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六部分是结语。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