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和革命实践对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在孙中山宪政理论当中,民权主义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民权思想中,最具有开创性的莫过于其“权能相分”思想。为了改变西方政治实践中人民对于政府态度的不满,孙中山根据自身经验和学理知识创造了这一学说,并通过一系列历史性比较,彰显这一理论存在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权能相分”思想以民权主义为基础,在立足于传统政治实践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近代宪政理念,既是一种继承,更是一种创新:其中人民有权的理论扩大了民权的内容和享有民权的对象,使治人权和治法权皆归于人民,从形式上实现了“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在政府有权方面,将治权划分为五个部分,各司其职,共造万能政府。以权驭能的思想则充分反映了孙中山构建有限政府,以人民监督政府的现代宪政理念。此外,孙中山的“权能相分”思想自有一套实现途径,即他的革命程序论,这一理论建立在民众智识存在差别的观念之上,希望通过训导人民从县自治着手,提升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从而真正能够管理政府,实现“权能相分”。另一方面,也正是基于民众被分为三等的前提,人民缺乏管理国家的能力,训政时期的国家才更依赖“专门家”的治理,这种专家治国的理念也符合近现代社会分工的趋势。然而,由于孙中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地位,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缺陷,最明显的莫过于精英统治思想,治权五分中所体现出来的集权思想,以及阶级利益间所存在的本质差别。但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一次伟大的理论尝试,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民主制度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