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长沙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47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城长沙,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直成为湖南地区的行政权力中心。长沙地处湘中,位于湘江下游的河谷地带,南通灵渠,依附衡岳,北接滨湖,吐纳洞庭。本文研究民国时期长沙地区主要是今天长沙市区、望城县、长沙县、宁乡县及浏阳县。民国时期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使得民国时期长沙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灾害以水、旱灾为主,伴随着虫灾、风灾、雹灾等其他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人类防灾、抗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灾荒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研究这一地区自然灾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搜集民国时期长沙地区自然灾害史料的基础上,详细叙述灾害发生的情况,并深入探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减灾防灾及赈灾救灾措施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影响等。民国时期长沙除经常发生水、旱灾外,还发生了地震、风灾、雹灾、虫灾等其他自然灾害。这些灾害虽然不像水、旱灾那么频繁,但同样也给长沙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民国时期长沙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等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主要集中于政治和经济方面。一般来说,灾害发生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更多的是人为因素的结果。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兵事连年;防灾赈灾不力;农民抗灾能力弱;水利失修都是造成灾害多发的原因。面对灾荒,湖南各界都曾做了一些努力。如在减灾防灾方面,政府采取了建仓储粮、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措施;在赈灾救灾方面采取蠲免赋税、急赈、工赈、施医舍药等措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但由于政府财政拮据,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使得减灾防灾、赈灾救灾都难以发挥实效。除了政府的救灾外,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慈善机构,如当时湖南最为健全的近代义赈机构——华洋筹赈会,这些慈善机构在灾害赈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荒政的近代化。尽管有一些赈灾救灾措施是有效的,但是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的给农业、工商业、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极坏的影响。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水平落后,民众普遍蒙昧无知。为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提高根据地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为了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积极抗战,在近代女学
天津新闻事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呈现繁荣之势,其中《大公报》、《益世报》走出天津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市民小报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天津的报人群体逐渐形成,在公共团
随着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各种慈善救济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作为背靠大海又邻近长江的膏腴之地,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形
目的探究LncRNA MEG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OSCC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qRT-PCR法检测OSCC患者口腔粘
杜鹃花(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著名观赏植物,是世界名花,也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野生杜鹃资源丰富,但育种进程缓慢,因此,充分利用我国杜鹃资源,进行种质创新,对促进我国杜鹃花
由于火灾对社会公共秩序、百姓生活以及国家政治稳定的巨大危害,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将一些涉及火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且主要以严厉的刑罚来防控这类危害发生。在集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一位特殊的国际友人,他出生于荷兰,自幼便与父母定居中国,解放后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与中国有着不解的情缘。爱泼斯坦一生两次在华,其中
自1929年青海建省以来,该区域的农业活动始终处于特殊的背景之下。一方面,受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受限于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的农业活动也因此具有特殊的地
含有免疫激活序列的DNA或寡聚核苷酸对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可以产生广泛的激活作用.本文综述DNA免疫激活作用的结构基础、细胞及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西省赈务委员会和江西分署在江西省展开的一系列救济和复原工作。主要从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对江西省赈务会和江西分署的设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