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是各种矛盾纷繁复杂,革命斗争异常激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大众传媒是促进思想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刊,并可以在国统区进行公开出版发行的党报,它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将传播马克思主义视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其办报过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被更多的群众所了解和接受的相关要素,可以为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并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能够更好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内心深处的经验启示。本文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新华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为研究《新华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历史背景支撑。从理论来源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发的一些关于党报的思想理论成果被《新华日报》很好地继承了下来。从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层面来看,一方面《新华日报》的创办发行是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帮助国统区群众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加强国统区党的建设的需要和适应反摩擦斗争形势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新华日报》在主体条件方面有其自身优势,在目标对象选择上有明确的指向。主体方面的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领导力量、骨干力量和保障力量三个方面。《新华日报》根据国统区社会群体的构成状况,重点选择向工矿企业中的劳动工人群体、青年学生群体和职业妇女群体进行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基本内容方面,《新华日报》主要是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个人形象和品格进行宣传,侧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维度来普及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并且还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理论进行针对性的介绍来推进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同时,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文艺思想也进行了必要的宣传。《新华日报》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被更多的群众了解和认同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自身的特点。在报纸版面内容的安排上,利用广告栏目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情况等。所刊发的文稿以广泛的来源反映不同阶层的声音,文稿的内容重点突出、视野广阔。在话语表达上注重显性表达和迂回表达相结合、理论话语和生活话语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推动了党在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建设、进一步维护了国统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有助于树立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良好政党形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到客观历史环境的限制,《新华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客观分析《新华日报》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可以为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