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OVA致敏和激发的昆明小鼠哮喘模型,观察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分类的变化,哮喘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IL-17、IgE在哮喘组、布地奈德干预组及正常组小鼠血清中的变化,探讨IL-17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干预对哮喘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SPF级雌性昆明小鼠(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4~6周龄,体重18~2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哮喘模型组,B组为布地奈德干预组,C组为正常对照组。A、B组小鼠于实验流程第0,7,14天给予腹腔注射OVA20μg+150μLAl(OH)3+50μLNS致敏;第27,28,29天,给予50μL OVA-NS(2g/L)滴鼻激发;第30~60天A组给予2%OVA生理盐水雾化液40ml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每天1次,每次持续约30min。B组首先给予布地奈德溶液50μL滴鼻干扰,1小时后再雾化,雾化吸入OVA溶液方法同A组,C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致敏液、激发液及雾化液,方法同A组。在最后一次激发24h后,摘取小鼠眼球放血后将其颈椎脱臼处死,三组小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将回收的肺泡灌洗液涂片,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总数和分类的计数。细胞分类至少计数400个细胞,求出嗜酸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三组小鼠开胸取出肺组织,置于10%的中性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气道组织形态、气道上皮损伤、气管及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外周血以3000r/min离心5min,将部分上清液保存在-80℃冰箱用作IL-17A的测定,其余上清液保存于4℃测IgE。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三组小鼠血清IL-17A、IgE水平表达情况。结果:1.激发过程中哮喘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肢搔鼻,烦躁不安,之后俯伏不动,呼吸急促,二便失禁、皮毛失去光泽等症状;布地奈德干预组小鼠布地奈德干预前症状同哮喘组小鼠,干预后此类症状明显减轻;而正常对照组小鼠无此类症状。2.肺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在高倍镜下观察,哮喘组小鼠气管壁增厚,管腔变形,呼吸道可见上皮细胞脱落,黏液分泌明显增多,平滑肌层增厚,黏膜下及管壁周围炎性细胞明显浸润。布地奈德干预组可见上皮细胞偶有脱落,黏膜相对光滑完整,管壁增厚及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轻于哮喘组。正常对照组肺组织几乎无上述病理改变。3.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哮喘组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为15.503%士1.235%,干预组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为4.628%士1.440%,正常对照组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为1.892%士1.029%,哮喘组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干预组和正常组(P<0.01)。4.IL-17:IL-17A在哮喘组小鼠血清中的浓度为10.714士2.287(ng/ml) ,IL-17A在干预组小鼠血清中的浓度为5.807士1.653(ng/ml),IL-17A在正常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浓度为0.3860士0.1456(ng/ml)。IL-17A在哮喘组小鼠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与干预、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IgE: IgE在哮喘组小鼠血清中的浓度为6.939士0.119(ng/ml),IgE在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浓度为5.538士0.24(ng/ml),IgE在正常组小鼠血清中的浓度为5.443士0.249(ng/ml)。IgE在哮喘组小鼠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与B、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正常组相比,IgE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哮喘组肺组织中IL-17A水平与血清中IgE水平、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分别为r=0.720,P=0.019;r=0.892,P=0.001)。结论:1.成功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其病理变化符合哮喘的病理生理改变。2.IL-17通过招募炎性分子在气道聚集,引起气道的慢性炎症,参与了哮喘的发病。3.糖皮质激素可抑制IL-17的分泌,使炎症细胞在肺部的浸润减少,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防止气道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