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计算与统计,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对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评估,对存在围术期高失血量风险的患者,予以相应干预措施,减少围术期贫血及相关并发症,加速患者快速康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6.12-2017.12在临沂市人民医院股骨头专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6例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特征:病史、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股骨头坏死程度(根据磁共振影像学结果进行ARCO分期)等。根据性别,年龄(以60周岁为界),BMI(体重指数BMI<28kg/m~2为非肥胖组,BMI≥28kg/m~2为肥胖组),病史(创伤、激素、酒精以及特发性因素),手术时间(60min为界),股骨头坏死程度(根据磁共振影像结果)等标准进行分组。对纳入患者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初次置换),整个手术过程由同一医师团队且同一主刀医师操作完成,均以外侧入路方式进行置换术。记录术前后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术中显性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等。根据Gross方程方程计算公式,先计算出患者血容量,再根据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Hct)差值,计算出总出血量;总失血量与显性失血量的差值即隐性失血量,其中显性失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手术刀口辅料渗出液量。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年龄,性别,BMI,病史,影像学分期,手术时间)的比较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两样本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分类变量样本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经数据分析后P≤0.10的变量被认为是潜在影响变量,进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取强行进入法),用于评价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0.1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统计与分析:1.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总失血量为1067±309mL,隐性失血量约是总失血量的33.1%,为354±221mL。2.年龄,长期饮酒及长期服用激素史,体重质量指数是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隐性失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年龄,长期大量饮酒、激素服用史及体重质量指数等因素是影响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