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苏南地区水田杂草潜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萌发法对不同耕作方式稻麦田杂草潜群落、不同灌溉措施稻麦田杂草潜群落、稻鸭共作田杂草潜群落以及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杂草综合体进行了相关研究,并用潜草害综合指数对不同耕作方式稻麦田杂草潜群落潜危害程度做了初步的评价,具体结果如下: 1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田杂草潜群落特征 采用温室萌发法对苏南地区三种耕作方式(免耕、旋耕、翻耕)的稻麦连作田的杂草种子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春季杂草和秋冬杂草两种类型,较为系统地揭示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田杂草种子库的结构特征以及种子库内的优势种。虽然不同田块内都包括了9种杂草,但在数量以及优势种方面却有着一些差异:免耕田杂草种子数量最多,牛繁缕和异型莎草为优势种;翻耕次之,牛繁缕、千金子为优势种;旋耕最少,牛繁缕、水虱草为优势种。从杂草优势种的比较上看,三块田的秋冬杂草都以牛繁缕为优势种,且所占比例都在28%-40%之间,而三块田的春季杂草的优势种虽所占比例均在30%左右,但免耕田以异性莎草为优势种,翻耕田以千金子为优势种,旋耕田以水虱草为优势种。这可能是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同改变了土壤生态而影响土壤杂草种子库的构成,从而决定了田间杂草的种群动态变化。杂草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与耕作制度密切相关。 本试验结果还表明:苏南地区稻麦连作田中,0-10cm土层内杂草种子数量占0-20cm的50%-70%。在土层的垂直分布上,免耕、翻耕和旋耕地的土壤潜杂草群落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免耕土壤中杂草种子主要集中在0-5厘米土层中,且呈逐渐递减趋势,翻耕地中杂草种子主要集中在10-15厘米土层中,而旋耕地中杂草种子在各层中分布相对均匀。可以认为,耕作措施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若免耕持续多年,深层土壤潜杂草群落将会趋于消失:若旋耕持续多年,土壤各层潜杂草群落比例将趋于均匀。 2 不同灌溉措施下农田杂草潜群落分布特征 在不同灌溉措施下,通过对田间杂草密度进行曲线模拟,结果发现土灌溉渠道的杂草种子密度随田间水流方向比较符合对数模型y=k+a*In(x),而水泥渠则符合线性模型y=kx+b。本研究只是初步结果,在此基础上还可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