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正进行着比以往更为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中国很多教育家认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与此同时,文化教学已经被广泛视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研究表明目的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都能对外语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并反映出把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都融入外语教学的趋势。然而,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中国外语教学引入文化教学并加以实施以来,外语教师和学者们一直强调西方文化教学,却忽视了中国文化教学。近十年来,在中国大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证实了被从丛(2000)定义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严重而又尴尬现象的存在.基于以上提到的现状,作者试图较详尽地回顾国内外有关跨文化敏感度、文化教学以及母语文化教学的研究文献;继而通过采用陈国明和Starosta(1996,1997)基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ICC)和跨文化敏感度(ICS)理论设计而成的“跨文化敏感度测量问卷”(ISS)(2000)作为测量工具,并运用由张红玲(2007)等学者提出的文化教学原则和方法,作者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本研究以129个淮海工学院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者。其中,试验组的68个受试者接受了为期16周包含中国文化导入的大学英语课程。本研究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软件版本为SPSS17.0。此外,作者还设计并采用了兼有选择和简答题型的调查问卷来探究受试者对本研究的反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总体来说,129个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持较为积极的态度。2)在修读了16周包含中国文化导入的大学英语课程之后,实验组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有显著提高。3)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受试者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因素有:以跨文化敏感度为中心并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结合教材的文化主题组织中国文化教学,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平衡输入输出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4)实验组的绝大多数受试者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持赞成态度。本文的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