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由来已久,在二战之前主要是涉及中日的领土争端,而到了二战后,随着美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开始逐渐介入中日的岛屿争议中。因此钓鱼岛问题涉及中美日三方博弈,美国在钓鱼岛争端的政策深刻影响着钓鱼岛问题的发展演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美国政策的本质,成因,以及美国政策的演变和未来走势,以便中国做出更好的战略谋划。涉及钓鱼岛争议的主要条约协定有:《马关条约》、《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旧金山对日合约》、《归还冲绳协定》和《美日安保条约》等。钓鱼岛本身有一定的地缘战略价值,又是日本历史上侵略中国的产物,还是美国在中日之间维持均势的平衡砝码,美国历史上在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几个重大时期的变化,而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都与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调整有很大关系。因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从来就不单纯是领土争端,在当今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钓鱼岛问题的升温也与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权力转移有很大关联。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主要有三个方面: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上保持中立;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施政权方面支持日本,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倡议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而本文意图指出美国这三个政策是自相矛盾的,既不能长久保持中日的和平友好关系,也不利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更不利于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一体化发展。美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以维护自身霸权,推广民主价值观作为己任,因此,美国也有历史上其它霸权国所具备的战略迷思,容易承担超出自身实力的承诺,陷入过度扩张的境地,美国将安保条约应用于中日钓鱼岛之争,是将自身置于因履行对日本的盟友条约,而陷入与中国直接爆发冲突的危险困境,这是美国战略思维的误判。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非常明确,但在过去的历史中限于国力有限和国际环境的不利因素,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能否收回,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中国崛起的国力和大战略的成效,也是中国能否冲破美国的岛链封锁,由地区大国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试金石。2010年之后钓鱼岛问题的升温,其实质也是美国挑拨离间的结果,美国既想利用钓鱼岛问题来牵制中国的崛起,又想增加与中国谈判的政治筹码,并且防止中日关系过于密切等。中国应该采取必要的维权手段来捍卫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