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临床上普遍可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最为常见的病理特征是神经元和突触的广泛的损伤,神经原纤维的广泛缠结(NFTs)和老年斑(SPs)在脑区的集聚。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在起病初期不易被发现,病程发展缓慢,逐渐表现出以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症状。迄今为止,AD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存在多种假说,以往AD病因的研究侧重于以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研究发现能量与代谢障碍与AD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现阶段能量与代谢障碍假说成为了研究热点。应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研究者发现许多AD患者在出现典型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以前,脑组织已出现糖代谢异常,说明在AD发病的初期,已经出现了线粒体功能的降低、能量代谢的衰减,这可能是AD发病的早期信号。线粒体可通过多种机制参预AD的发生发展,其中位于线粒体外膜的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该蛋白可与已被证实对AD发生发展有很大相关性的几种蛋白质进行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线粒体膜上某些通道的开关状态,干扰能量的产生和转换及某些代谢产物的正常转运过程,导致线粒体功能发生障碍,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位于线粒体内侧外膜,参与能量的产生和细胞凋亡。硫胺素又称为维生素B1,当脑神经细胞内维生素B1长期不足(Thiamine Deficiency,TD)时可引起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死亡。如丘脑、中脑、脑干、及小脑,而细胞选择性死亡、炎症、胶质细胞增生以及氧化代谢的失衡是许多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如AD、PD等。实验通过对APP/PS1小鼠和WT小鼠的海马区和前皮质区定位注射维生素B1拮抗剂和Na Cl,TD处理后饲养10、30天,灌注取脑,用新鲜组织做RT-PCR和Western-Blot检查,部分组织切片用于VDAC1和细胞色素C免疫荧光双染色检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探讨当硫胺素缺乏时对脑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表现在线粒体功能相关的两种蛋白质的表达趋势上,这两种蛋白质的表达量的改变可以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区硫胺素缺乏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2~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WT小鼠,根据小鼠脑图谱用立体定位注射法在小鼠右海马齿状回,右前皮质脑区注射维生素B1拮抗剂,致硫胺素缺乏(Thiamine Deficiency,TD)。在TD处理10天后,对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TD处理后30天应用免疫荧光、Western-blot及RT-PCR法检测VDAC1和Cytochrome C在小鼠注射脑区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并分析线粒体总DNA的变化。结果:TD处理后APP/PS1小鼠和WT小鼠的主,被动规避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小鼠注射脑区的VDAC1和Cytochrome C呈现高表达(P<0.05),脑组织mt DNA总量增加(P<0.05)。结论:硫胺素缺乏可以导致AD模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脑内线粒体功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