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理解中医的理论和语言,就需要把握这一理论体系背后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依据西方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五行“木家族”及历节病进行隐喻认知探讨,以期以小见大,为中医五行范畴和中医疾病命名的隐喻思维、概念化的过程进行铺垫性的研究,昭示对中医理论及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思维研究的意义。方法认知科学的丰富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中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而先进的研究方法的借鉴,对中医学这一以环境中的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具有很好的诠释作用。本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对中医五行“木家族”和历节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以期借鉴和学习,并进一步道出本研究所应用的隐喻认知的视角及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理论研究部分在隐喻认知视域下,运用家族相似性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医特色的隐喻思维进行研究,以求深入探究中医学理论。第一章将中医五行学说中“木”范畴——木、东、春、风、青、酸及肝、胆、筋等命名为“木家族”,基于人类身体的感知经验,运用家族相似性理论分析“木家族”成员间的相似性及类比联系,探讨“木家族”相关理论是如何建构的。第二章依据概念整合理论对历节病进行隐喻认知分析,追溯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其认知机制,进而探讨中医学对疾病命名的隐喻思维,并分析历节病与多种以关节疼痛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的联系。结果“木家族”范畴是由成员间的类比推演形成的,“木家族”的特征综合了各成员的特征属性并赋予了各个家族成员。中医学家将肝脏归于“木家族”,并通过经验和推理选择性地将“木家族”的部分特征属性赋予肝。基于历节病的关节游走性疼痛和变形等临床表现与风的特性、竹节的形态等具有的相似性,古代医家将自然界这一认知框架与人体框架中的元素相映射,通过一系列的类比映射、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形成了一个囊括典型临床表现、具有概括意义的合成空间——历节。历节病与中医痹证、痛风以及西医的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具有联系。结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的建构方法有其独特的人文背景和自然科学理据。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中医学家通过观察、实践、推理来认识世界,以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来类比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主体体验和深入认知,中医学家建构了中医学中的概念和范畴以使其不断趋于系统化和条理化。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理论多是用隐喻的语言来阐释,其真实性可经人的经验来检验。五行“木家族”范畴是由成员间的类比推演形成的。五行学说是一个理论建构型隐喻系统,在中医理论的建构中起着提供认知框架、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中医的概念思维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大多以自然界和人体认知框架之间的跨域映射及动态有序的主动整合为基本手段,得出了对疾病的临床表现的高度概括的合成空间——病名,并多以隐喻的语言来表达。历节病与中医痹证、痛风以及西医的痛风(通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具有联系,所以关于历节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可以为多种现代疾病的辨治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