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P的太赫兹放大器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赫兹波处于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的过渡阶段,兼具微波辐射与光波辐射的双重特性,因而在太赫兹通信、太赫兹雷达、太赫兹检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太赫兹放大器作为太赫兹收发前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对发射和接收的信号进行放大。本文对国产InP DHBT(双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开展了小信号建模、太赫兹放大器单片设计研究,并对太赫兹单片封装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InP DHBT小信号模型研究。针对国内InP DHBT太赫兹模型缺乏的现状,根据0.25 μm InPDHBT工艺的测试数据对小信号模型进行参数的提取和拟合优化,最终小信号模型在0.1-40GHz全频带多偏置点上与实测S参数达到了良好的拟合结果,并为之后的放大器单片设计奠定基础。(2)太赫兹放大器单片设计。鉴于国内缺少性能优良的太赫兹频段放大器单片,本文分别在220 GHz、320 GHz两个关键频段设计了两款太赫兹单片放大器,包括功率合成放大器和小信号放大器,同时采用“单元整体法”的设计思路,克服了偏置电路和射频通路在太赫兹频段分别仿真引入的失配问题。(3)太赫兹单片封装技术研究。1)针对金丝键合在太赫兹频段寄生效应明显、损耗较大以及倒置共面波导装配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倒置微带线封装结构,该结构不仅不需要金丝连接,而且装配难度较小。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在110-170 GHz内的单端插入损耗为0.9-1.8 dB。2)针对微带线-单片金丝键合方式在太赫兹频段损耗较大的问题,本文对不同的过渡结构以及金丝键合连接方式进行了研究,同时设计了多款不同频段的E面探针-共面波导过渡结构,并采用共面波导-单片金丝键合的连接方式对相应的无源结构进行了装配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共面波导-单片金丝键合型封装结构在110-170 GHz、210-270 GHz内的单端插入损耗分别为0.45-1.75 dB、0.9-2.3 dB。3)为了进一步研究太赫兹单片封装技术,分别采用不同的封装形式和不同的封装结构在66-115 GHz、110-170 GHz、210-270 GHz频段对放大器芯片进行模块研制,以此来验证和比较倒置微带线结构、微带线-单片金丝键合型封装结构、共面波导-单片金丝键合型封装结构的性能。其中基于倒置微带线结构封装的放大器模块,在120-170 GHz内的单端封装损耗在1.1 dB以内,这也是现有公开文献中首次报道采用倒置微带线结构封装的太赫兹放大器模块。
其他文献
由于空间时敏运动目标会产生明显高于空间背景的红外辐射,分析其红外辐射信号是一种重要的目标分析手段。基于红外辐射信号的空间时敏运动目标分析主要包括关键点检测和目标类型识别。前者是为了确定目标状态发生变化的时间点,有助于确认目标当时所处的状态,也可以为识别目标类型提供信息。后者则是分析的主要目的,快速且准确地获得目标的类型有助于己方人员尽快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本文将针对空间时敏运动目标的关键点检测及类
网络化雷达由于具备角度分辨力高、机动性强、抗干扰能力好,以及扩展能力强等优良特性,成为了当前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网络化雷达广域分布的特点,目标近场效应比较严重,如果继续使用远场阵列接收信号模型,将会导致合成处理的效果下降甚至失效,因此本文将以近场阵列接收信号模型为基础,研究网络化雷达接收信号的合成。针对网络化雷达中节点均匀稀疏布置时导致的收发联合方向图多栅瓣、高旁瓣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节点位置
中微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 子之一,也是宇宙中含量最为丰富的粒子之一。它们质量极其微小,不带电荷;且三种味道的中微子之间可相互转换,称为中微子振荡。振荡幅度由三个混合角θ12,θ23,和θ13描述。精确测量混合角θ13对中微子振荡理论的检验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研究轻子CP破坏的关键,而后者或能揭开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题。本论文论述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一种新的对振荡幅度
磁性材料在微波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旋磁材料是磁性材料的一种类型,许多微波器件都可以利用其旋磁性而制成,譬如隔离器、限幅器、环形器和相移器等,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装备中,例如雷达、导航、通信以及遥测等。自旋波共振线宽是旋磁材料的重要参数之一,它不仅反映了材料的高功率性能,还反映了材料在远离共振区的损耗特性。由此可见,测量旋磁材料的自旋波共振线宽对于旋磁材料的研究以及旋磁器件的设计,尤其是对于高功率
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问题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在上世纪中叶各国竞相发射自己的卫星及高空飞行器以争夺太空霸权后,飞行器再入大气层的“黑障问题”成为困扰学界多年的一个难题。高速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飞行速度常高达数十马赫,飞行器近地端会形成一个高温高压冲击波,使空气发生电离,并在飞行器表面包裹一层致密的等离子体鞘套。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信号的寄生调制影响,包括幅度衰减和
相控阵系统广泛地应用于现代5G,卫星通信和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中,具有工作带宽宽,能实现宽角扫描等多种优势。典型的相控阵系统包含辐射单元,发射/接收模块,RF波束合成器,以及其他控制和电源模块等,其中相控阵系统前端的收发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信号的收发、放大以及幅相控制等功能,在整个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模块芯片的设计一般是利用III-V族化合物工艺或者硅基工艺来实现,两者各有优劣
在油气勘探领域,随钻测量技术是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地层参数的重要手段,而泥浆脉冲传输技术又是随钻测量中使用最广泛的信息传输技术。但是国内的泥浆脉冲传输技术较国外起步要晚,技术和工艺不够成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较大。为了突破技术垄断,提出本研究课题,通过探讨随钻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原理,选择各方面具有优势的MSK作为随钻传输的调制方式,通过探讨泥浆脉冲信号的噪声消除、信号同步和解调、信道均衡等的技术方案,进
超宽带(UWB,Ultra Wide Band)雷达传感器由于雷达带宽高,在农业中具备很强的土壤距离分辨率,目标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优势,已在农业土壤动态信息的实时获取和综合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超宽带雷达信号中的土壤特征参数信息提取问题提出了两种土壤特征分类算法和两种土壤特征预测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算法从超宽带雷达信号的时域、频域和特征空间三个角度对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了信号与土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可以利用空间中的不同路径并行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带给系统信道容量的提升,因此被广泛用于5G移动通信终端。另一方面,移动设备通常体积小,内含模块繁多,留给多天线系统的空间非常有限。紧凑集成大量MIMO天线无疑会增强天线间的耦合作用。因此如何消除紧凑集成带来的强互耦影响,成为了时下的研究重点。针对上述需求与挑战,本
基片集成波导(简称SIW)是一种新型微波传输线形式,其利用金属化通孔阵列来等效电壁,从而实现矩形波导的场传输模式。21世纪以来,SIW结构被人们广泛用于滤波器、耦合器、天线等领域,利用SIW结构的灵活性可以实现许多不同类型的滤波器拓扑结构。本文研制了三款基于圆环形基片集成波导或圆环形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结构(简称HMSIW)的多通带滤波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滤波器几种常见的微带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