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20多年,现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产业经济结构。到了20世纪末期,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结构性污染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局限的环境容量之间矛盾愈发激烈,已成为制约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论文综合运用了系统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对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了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评价的模型和方法;(3)探讨了在指标体系赋权中,赋权方法的选取;(4)山西省1996年—2006年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析;(5)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结论:(1)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下降为主,2001年—2006年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明显低于1996年—2000年时期。而山西省经济整体上以上降为主,经济在1996年—2000年期间回落波动,在2001年—2006年发展迅速。(2)山西省1996年—2006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大多处于严重失调到勉强协调之间,整体上协调度还是不断提高。协调度最高是2003年,为0.992。最低是1999年,为0.001。11年期间,协调度变化不稳定。1996年—2001年期间比较平稳,除1998年,勉强协调外,其余均处于严重失调。2001年—2006年期间变化剧烈,从2001年严重协调变为2003年良好协调,到2006年变成了严重失调。(3)山西省1996年—2006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除2003年、2004年外,大多处于失调衰退到濒临失调之间,整体上看协调发展度渐渐提高。协调发展度最高的是2003年,为0.667。最低的是1999年,为0.018。11年期间,协调度变化不稳定。1996年—2000年期间比较平稳,为失调衰退;2001年—2006年期间变化较大,从失调衰退到协调发展,再到濒临失调,失调衰退。(4)通过综合系统地对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同时针对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富有成效的战略对策和建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保护的新突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和不断优化资源环境;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强化宣传教育,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促进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其他文献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进行法律监督,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但长期以来并没能实现真正的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受到行政机关等的干
通过分析海外项目纳税筹划现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海外工程政策法规,加大监管扶持力度,选择有利投资地点及组织形式,提高经营效益降低税负成本,吃透国际税收政策,
<正>198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轮离婚潮,其主体是"上山下乡"后纷纷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其中,"遇罗锦离婚案"轰动一时。遇罗锦,是因一篇《出身论》而受
复方青蒿油软膏系由青蒿油、苦参、百部、金银花、薄荷脑等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功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瘙痒性皮肤病属风热症、湿热症者。经制成O/W型软膏,试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
本文考察了举证责任的基础概念、一般理论及目前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对这些概念理论的接受状况或程度,在此基础上展示举证责任倒置和减轻在我国民事立法上及司法实务运作中的种
以近十几年来广泛使用的八套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为研究对象,统计八套教材中出现的中国女性角色形象及基本情况,探析教材中的中国女性形象设计,结合学生、教师的调查问卷及
以榆济天然气管道工程为背景,归纳了该工程创优工作的实施要点,包括设定创优目标、确立组织机构、质量措施和文明施工方案、推广创新技术等,通过有效实施,提高了项目部的施工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的不同,英汉称谓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英汉称谓语比较的研究,不仅是人类学家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全国41所"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结构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问题并为进一步完善"基地"教练员队伍建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