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浅刺针法、常规针刺、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浅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效性。方法:严格根据本课题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病例105例,患者均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门诊和招募,运用PEMS 3.1软件随机分为3组,即浅刺针法组、常规针刺组、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每组35例。浅刺针法组主要取穴为腰骶部及下肢皮肤表面色泽异样或毛发不均处、皮肤及肌肉紧张度异于健侧处、皮下触及结节处、压痛明显处等经脉变动处,针刺操作为快速平刺或斜刺进针,进针角度10-30度,进针2-6分,同时指导患者做腰部、下肢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调节针刺方向和深度,以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为度,共留针20分钟;常规针刺组取穴为《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腰痛”处方: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大肠俞、阿是穴,针刺操作为快速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不超过4cm,以患者诉“酸、麻、胀、重”针感为度,共留针20min,期间每10分钟按虚实补泻运针一次;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为常规针刺组的取穴方法结合浅刺针法组的针刺方法。各病例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天。主要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日本骨伤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次要疗效评价指标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价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每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总体疗效评价指标为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JOA下腰痛评价表而设定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在所有治疗结束后评价1次。按规定完成疗程及所有评价者进入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1、 治疗前各组基线比较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三组病例的性别、年龄、中医证型、病程、治疗前评价量表评分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线情况随机化均衡于三组中,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各时点组内比较随着治疗疗程的推进,各组内评价量表评分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第三疗程后、治疗结束后一个月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等总体情况和疼痛综合感受,三种治疗均起改善作用,并有临床意义。3、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不同治疗各时点的疗效对比,提示在不同治疗时间点上,浅刺针法组均优于两个对照组,说明浅刺针法组较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和常规针刺组起效快、效果佳。进一步两两对比,在各个疗程结束后,浅刺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之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浅刺针法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和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三组患者的量表评分,每两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个月前相比,各组量表的变化大小提示浅刺针法组的疗效巩固性更佳,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次之,常规针刺组偏弱,说明在浅刺针法疗效巩固性更优。4、总体疗效组间比较3个疗程治疗全部结束后,浅刺针法组35例患者,痊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显效率80.00%:常规针刺组35例患者,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显效率25.71%;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33例患者,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显效率60.61%。经秩和检验显示各组间总体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浅刺针法组的总体疗效稍优于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组(P=0.043),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00)。结论:三种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确切临床疗效。浅刺针法的取穴方法和针刺方法均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常规穴位浅刺配合针刺运动、常规针刺相比见效更快,总体疗效更佳,疗效巩固性也更好,具有一定的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