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眷村是台湾当代社会特有的政治和文化产物,它并非一个自然地理的专属称谓,而是大陆迁台的“外省人”族群在特定历史时期人工建构的聚居区域和集体记忆。眷村文学源生于台湾眷村这一特异的历史文化情境之中,它的书写主体主要是在眷村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外省人”第二代这一特殊群体。关于眷村文学的范围界定,两岸学界比较认同的定义是:眷村文学是指由具有眷村生活经验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所创作出来的,能够反映眷村“外省人”的生活情状、情感印记以及人生影响的体裁各异的文学作品。眷村文学以小说创作为主并首开先河,同时也是其影响和规模最大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它还包括了眷村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影视剧作等多种文学体裁。因为眷村小说比较强调创作者的眷村生活经验和描述作品内容与眷村的相关性,所以眷村小说也带有了比较鲜明的眷村地域色彩,它是与台湾本省社会文化和生活氛围截然不同的另一存在空间;在眷村里居住的这两代“外省人”群体,是一个历经身体和心灵双重“离散”的族群,离散飘零、茫然无根的生活经验和精神印记深植眷村人心田;在眷村小说中,还处处流露出传统中国文化情结和认同理念,眷村“外省人”也大多具有相似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情态。从整体来考察眷村小说书写,会发现其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和九十年代存在着较大差异,而眷村第二代作家在这两个阶段也大致呈现出两种不同创作趋向和态势,据此笔者将眷村小说的发展演进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是指1970年代中叶到1980年代的眷村小说创作,这一阶段作家多表现出对其生长的眷村故乡的深厚感情和文化认同,“眷村”成为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和具有丰厚内蕴的象征性地域;后期创作,是指1990年代至2000年初的眷村小说创作,这一阶段的眷村第二代作家因被冠以“族群议题”而格外引人注目,体现出强烈的眷村批判反思精神和重新追寻意识,笔触逐渐从眷村故乡转移到台湾本省的社会生活中去。下文欲以1990年代为界,论述眷村小说所勾勒的外省第二代共同经历的与台湾本省社会由“疏离”到“融入”的一个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