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技术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ju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电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等水工建筑物及桥梁隧道、房屋建筑等土木工程结构,其建设规模及难度日益加大,结构物服役期间将受到设计载荷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材料劣化、损伤积累等问题,从而对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由此在使用中失效或突然破坏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将十分巨大。因此,实现结构物损伤识别及其对重要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发展现状,并对有关基于振动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的一些方法进行了评述,这些方法包括:固有频率法、位移模态法、模态置信度判据法、柔度矩阵法、小波分析法、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等。论文开展了以应变模态差值作为标识量的损伤识别研究,对混凝土简支梁与连续梁的损伤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单元刚度折减来模拟结构损伤,运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出结构损伤前后的振型后,再利用中心差分得到结构的应变模态差值,进而比较应变模态差值曲线来判定结构的损伤。对一个悬臂梁的实际结构进行了裂缝识别的试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应变模态差值法判断结构损伤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验证了理论仿真计算的正确性。证明了应变模态参数是结构损伤识别比较敏感的参数,利用应变模态法可以在少量低阶模态下,较好的判断结构损伤位置及判断损伤的程度。对于同阶应变模态值,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损伤位置的应变模态差值也相应的增大;而对于相同损伤状况时,随着应变模态阶数的增加,该处应变模态差值也具有增大的趋势。开展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一方面可用来监控与评估结构状态,另一方面应用其研究成果,改变现有的结构设计理念,以防为主,在结构设计初期对易于产生损伤的结构位置进行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处理。论文研究工作表明:将应变模态技术运用于结构的损伤识别是可行的,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混凝土材料是典型的率敏感材料,不同应变速率下其强度、延性和破坏模式都有明显的改变。土木工程中的各种混凝土结构除了承受静荷载外,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动荷载的作用。欧洲
为了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一般会通过种植绿色植被或者树木来改善房屋周边的风环境以及热环境。当近地风流经树木的过程中,其下游区域气流的能量逐步损失,来流风速会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问题,一直是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单调荷载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研究较为充分,但由于混凝土结构疲劳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近十几年来,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在国内场馆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类结构虽然造型新颖,但受力复杂,再加上其施工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施工过程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相互影响,使
应用结构抗震实验方法来检测结构模型和参数,是分析复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新的材料和构造措施的前沿性课题之一。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是结构抗震试验的重要发展方向
复合地基技术是加固软弱地基最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承受荷载较大或者厚度较深的软弱地基,工程中通常采用刚性桩或者桩网复合地基技术进行处治,而且其中的竖向增强体一般采取
空间钢构架是由横向和斜向缀条与纵向弦杆焊接而成的承重轻钢结构,将空间钢构架替代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绑扎钢筋骨架,形成空间钢构架混凝土结构。为了研究空间钢构架混凝
我国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含锰量严重超标,本课题在实验室通过模型滤柱试验,研究了含锰地下水的生物氧化除锰的特性。试验对生物除锰的启动进行了研究;并对pH、滤速、有机物、滤柱的
超长桩基础在减小沉降、增大承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工程上越来越多地采用超长桩基础。本文背景工程宁波市绕城高速公路,全线共有桩基础约15800根,桩长一般60~80m,部分桩长超
在风荷载作用下,建筑物附属结构往往先于主体结构发生破坏,尤其是对于大跨度屋盖结构。附属结构如幕墙、门窗、屋盖等破坏后往往引起结构内压发生变化,使得结构的风荷载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