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偶是家庭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亦处于婚姻家庭的中心地位。择偶行为的社会性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对个体的塑造,还可以透视出个体在宏观背景下行为选择的具体特点。对于家庭来说,择偶是家庭子代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父代希望子代独立门户,另一方面,子代也有择偶的必然需要。正常理想化的择偶过程是男女双方各自以自愿为原则,通过一系列的情感联系达到一定程度的相互吸引而维持的一种亲密关系,从而顺利进入婚姻阶段的自然过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变迁等因素,导致家庭内部代际差异过大,子代和父代对于择偶意义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代际之间对择偶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和差距,致使家庭内部代际之间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冲突不断,亦或出现不婚族,“剩男”“剩女”和恐婚族,逼婚等现象。本文试从父代干预子代择偶行为的表现,原因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微观层面,父代干预子代择偶行为的具体表现方面有代际之间择偶主体的越位,择偶功能的错位,择偶期望的差异和择偶标准的不对称四种现象。在宏观层面,父代干预子代择偶行为上呈现出由经济性到文化性,由他人认同到自我认同,由家庭功能性到自我实现性和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变化特征。在父代干预子代择偶行为的原因分析上,本文主要从角色理论视角审视代际之间的角色冲突行为,认为代际之间存在角色预期的偏差,角色扮演的失调,角色认同的偏移和角色规范的失衡。在父代干预子代择偶行为的结果中出现单方让与,相互妥协和双方搁置三种情况。此外,本文还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角度扩展研究结论,尝试从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范式分析研究结论的合理性,进而提出一些有关家庭代际冲突的反思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