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洪管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在我国,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高速扩张,暴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很多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基本需要,包括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存在城市化过快而导致的排水设施相对滞后,一旦降雨就容易出现城市内涝、道路积水等事件,严重影响城市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文以高度城市化的上海中心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理念层面、政策法规层面、技术层面、经济激励等层面,探讨了城市径流控制的国际经验,分析上海城市径流系数的现状,并探讨上海城市径流控制的途径,最后探讨城市径流控制的对策措施。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从理念层面、政策法规层面、技术层面和经济激励等层面探讨国际经验,为上海的径流控制与雨洪管理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①从理念层面看,发达国家从20世纪末就开始形成了低影响开发、最佳管理实践等源头雨水管理理念,利用源头雨水自然蓄渗,缓解城市雨洪压力,相比上海,主要依靠末端强排水措施解决雨洪积水问题,值得借鉴。②从政策法规层面看,发达国家将“排水量零增长”等理念加入政策法规中,为解决雨洪问题、落实源头雨水管理理念提供了政策的支撑,相对而言,在国家和上海的政策法规文件中,少有关于径流控制和低影响开发的相关规定,少数规范性文件只是简略地提及低影响开发理念,对于具体落实方法措施则无提及。③从技术层面看,为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发并推广实践了多种雨洪管理措施,相比而言,上海采用的雨洪管理措施种类单一,技术水平较弱,有待改善。④从经济激励层面看,发达国家采用了发放补贴和征收雨水排放费等鼓励和惩罚措施,为落实雨洪管理、落实政策法规提供了经济支撑,而上海还未形成雨洪管理的激励机制,有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激励措施。(2)分析上海城市径流系数的现状。上海中心城区目前众多排水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相当高,所以通过采取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措施,降低排水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以提高上海市排水标准,是具有一定潜力的。同时这也是符合当前国际上重视雨水综合管理,避免过分依赖末端强排的现行做法。(3)探讨上海城市径流控制的途径。以上海中心城区43个雨水合流排水系统案例为例,探讨了采用不同比例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屋顶花园、渗透性路面、下凹式绿地)后,城市开发后的径流量与开发前的关系,为不同土地利用区域的雨洪管理提供依据。并以开发后径流系数零增长为标准,探讨城市径流控制的不同参数(以区域屋顶绿化面积比例、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下凹式绿地面积比例和下凹深度为例)的取值和关系。(4)从强化土地利用源头调控、制定完善地方政策法规和优化调整约束激励机制优化等角度,探讨上海城市径流控制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主要为:①强化土地利用源头调控方面,根据住宅区、商业区、交通道路区、绿地区、工业区等不同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提出适合不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控措施。②制定完善地方政策法规方面,建议将径流系数控制强制纳入《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将要出台的《上海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为从源头减缓城市涝灾创造政策法规条件。③优化调整约束激励机制方面,建议研究制定适合上海地区的径流系数控制的相关约束和激励机制,根据条件,实行雨水排放费征收等措施,激励径流系数的控制,建议将征收雨水排放费的内容纳入《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的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管理,对于超过一定不透水面积或对雨水排放量不采取措施的单位和业主,强制征收雨水排放费,以激励单位、业主和公众个人的环境友好行为,保障城市排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