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评弹,主要以江浙地区的吴方言为说唱语言,是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简称,也是合称。苏州评弹起源于南宋时期的“陶真”,元代至明代后期,在江南地区广泛地流行开来,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清代更是步入鼎盛期,不仅优秀书目繁荣发展,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评弹名家,尤其是御前弹唱的王周士,在把评弹推向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功不可没。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发展,苏州评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曲艺界独树一帜,有“江南奇葩”的赞誉。胡乔木先生曾亲笔题词“苏州评弹,中国一绝”;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也称赞苏州评弹是“中国最美的声音”、“天籁之音”。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加强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苏州古城,科技的发展对评弹的传统传播带了冲击,改变了苏州评弹赖以生存的生活、文化环境,如今的评弹面临着听众群体窄、评弹艺人缺失、演出场地数量有限、评弹书目老化与流失等问题,这对评弹的发展与传播而言并不是利好消息。2006年,苏州评弹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级领导对评弹更加重视,增加了对评弹的保护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然而,评弹需要更好地发展下去,仅仅靠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加以完善改进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并加强传播交流,评弹的发展也只能落为一句空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动态的传播,主要以人为载体,在旧时,其传承与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随着全球化的加剧,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很难适应当今的传播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本文将以评弹的传播为参照,来探讨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找到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实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评弹为一个具体个案进行具体研究,探讨和研究评弹的传播,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传播提出策略。本文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工作作了梳理,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应做好的关键工作。继而以评弹为个案,对其发展历史及现状作概述,曾经的评弹盛极一时,如今面临着听众群体窄、评弹艺人缺失、演出场地数量有限、评弹书目老化与流失等问题。随后,梳通评弹在当今社会的传播环境与传播语境,分析评弹在当今社会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方法的变化与应对,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到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全面和深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虽然传播环节在其中只是一个环节,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没有传播,就没有繁荣。利用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各种超文本传播、利用大众传媒的媒介议程设置及媒介特性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启示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是博物馆的“活化石”,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