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朝阳区公共体育服务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朝阳区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性。朝阳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所在地。朝阳区政府和区体育局以奥运会为契机,使该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十一五”期间,朝阳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为朝阳区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朝阳区被定位为北京市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种城市定位不仅要求朝阳区在经济发展和硬件设施上实现跨越发展,更要在区域软实力上下功夫,其中包括公共体育服务。这在客观上对该区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朝阳区人口结构的特点是外来人口多,成分复杂,既有高层次人才,也有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点对朝阳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提出了多元化要求。其次,本文分析了朝阳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主体和资金来源。内容主要包括举办全民健身工程和组织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和更新“居家工程”、新建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新农村体育设施、新建和维护室内和室外体育设施以及建立社区健身俱乐部。组织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在北京市具有特色,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围绕奥运会举办各种群众体育活动。二是面向辖区内的所有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三是针对外来人口全民健身活动。朝阳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包括:区政府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即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各种协会和社会团体组织。朝阳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再次,本文分析了朝阳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供给主体单一、体育设施运营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建议是: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加强与其他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执行效率;多渠道筹集全民健身资金;不断提高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体育经营单位以较低的价格提供健身产品;鼓励居民参与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