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白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作家之一。与其他白桦派作家一样,他尊重人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同时,志贺也是个无限肯定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强调个性的作家。志贺的文学创作生涯经历了三个时期(对立、和解、调和)的变化,即从与周围事物相冲突、内心极度痛苦的对立时期,发展到不断调整自我,以平和、宁静的心态来面对世界的和解时期,最终达到融入生存的大世界、坚持自我而又不失掉自我的拥有明朗心境的调和时期。与自然、社会相融合,和谐统一的调和精神是志贺直哉一生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的皈依。那么,志贺的这种调和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呢?志贺又是怎样达到调和境界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研究都是以志贺的小说为文本依据进行分析的,在志贺的其它类别文学作品中调和精神是否也有所体现,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本文从散文的角度出发,遵循志贺直哉的思想变化轨迹即从对立到和解最终到调和三个阶段来展开论述。因为散文更能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极其细微的心理变化。本文选取了在这三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并结合给志贺的思想变化带来重要影响的因素来分析,论证了志贺由对立——和解——调和的思想变化过程及调和精神的本质和其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概括了志贺直哉及其人生轨迹。即志贺经历了由对立到和解最终达到调和的思想变化过程。他的内心由青年时期的郁闷、苦恼转向了稳定、平和,最后又到达了中老年时期的明朗、愉快的心境。第二部分中选取了对立时期的代表性散文《壁虎》,对其象征性及写作背景进行了分析。《壁虎》创作之时,正值志贺与父亲不和,与周围世界相冲突的时期,因此他对身边的小动物也抱有厌恶、反感的思想。在《壁虎》中,志贺由于厌恶壁虎而去伤害它,甚至觉得它的存在对自己来说是件不吉利的事,因此而感到不快、激动、愤怒。本文通过剖析认为,志贺的这种与周围事物对立的思想表现是和他的特权阶级性、强烈的自我意识相关的,他的这些特征使他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无法与周围世界妥协、融合、和谐生存。在第三部分中选取了《濠端的居所》和《雪日》两部作品来进行分析的。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志贺从愤怒、不快逐渐转向了愉快而宁静的心境。这一部分是从三个方面即梅特林克的影响、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接近东洋美术所受的影响来论证志贺是如何由对立转变到和解状态的。第一,志贺深受梅特林克的评论集《智慧和命运》的影响,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是从对命运的忍耐、无奈到用正义和爱来直面人生,进而生发出用智慧、意志和勇气来克服种种坎坷与困难,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调和。第二,志贺也受到了白桦派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情弱者、追求和平的思想使志贺感到要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而并非是用残暴的方式去破坏周围世界。第三,与倾向动的、刺激性的西洋美术相对,东洋美术的宁静能使志贺的心逐渐变得安静与平和。由于上述的各种影响,志贺开始从烦躁、焦虑转向稳定、协调、愉快的心境,但是对立、烦躁的情绪并未完全消除,在散文作品的某些地方仍可窥见流露出厌烦、焦躁的情绪的一面。这种微妙的思想情感变化却是在小说中无法看到的,也为以往的学者和评论家所忽略。在第四部分中对《山鸠》和《牵牛花》以及志贺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尼罗河的一滴水》进行分析,论述了志贺的调和精神。在《山鸠》和《牵牛花》两部作品中,志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自然的视角来观察动植物,描绘了它们在自然中和谐生存的画面。通过与自然的融合,使志贺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实现了内心的调和。但是这并不是志贺调和精神的全部。从志贺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尼罗河的一滴水》能够看到志贺最终所达到的调和精神。正像作品中所描述的一样,个体好比是尼罗河中的一滴水,虽然是微小的,但却是在过去、将来都不存在的,只在现在存在的仅有的唯一的一滴水。本文提出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里,志贺认为个体是渺小地存在着的,但是他却坚守着渺小而绝对唯一的自己,而不是与自然完全融合而没有了自我,可以说这就是志贺直哉调和精神的延伸和发展,这种发展是与白桦派尤其是志贺直哉的自我肯定意识相关的。志贺与自然的调和同时影射出他与社会的调和,这也正是志贺中老年时期的人生基调。而且这种思想的发展也是仅在其散文中可以看到的。在第五部分中,总结了志贺由对立到和解最终达到调和状态的思想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在散文文本分析中发现的志贺的两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其一是在和解的阶段,仍然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立烦躁的情绪,也就是说志贺的心并没有彻底的达到调和。另一种心理变化是,志贺调和精神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志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共同生存。但并没有失掉自我,而是在大自然中坚守着渺小而绝对唯一的自己。笔者认为,这种有着肯定自我意识的调和也是与志贺的人生观相一致的。综上所述,本文是以志贺的散文为切入点,以志贺的调和精神为中心,分别论证了其对立、和解、调和等思想,从而更好地把握了志贺调和精神的内涵及发展脉络。同时,阐明了在小说中所看不到的,仅在散文中可以窥见的志贺内心的起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