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等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将生态意识纳入到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中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循环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模式作为整合意识与行为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一直是区域循环经济问题研究关注的焦点。因此探寻一种具有较高生态活性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产业环境管理的视角,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区域层面的新型循环经济模式——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是指产业集群内的各行为主体,以“供应商—客户”关系通过契约或“信任和承诺”方式进行的基于资源高效利用的动态化合作过程。其运作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这些物质流以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为契机,在专业分工链条上的生态协作和竞争的作用下,承担了主导产业的生态化职能。同时它们在关联产业间的流通,实现了二者的生态绑定,促进了产业集群生态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产业集群凭借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效应,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体系,从而形成了“企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产业集群—区域”的生态网络。其次,在界定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的行为表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的行为表征—企业内部因素—市场导向因素”的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形成路径理论模型,并以中国生产制造类产业集群内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因素对该模式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市场导向因素与模式的行为表征间关系均不显著;市场导向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各维度之间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还对异常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获得了相应的管理启示。第三,在界定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治理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治理结构方面探讨了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的治理问题。其中从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剖析了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主体权利边界性和主体间的互动协作的特征;提出了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的共治模式,通过对治理主体的识别和职能分析,构建起由政府、企业、中介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社区居民多主体构成的共治模型,并获得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治理过程中各主体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