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信息能力也日益强大,依托互联网信息的生产、处理、存储和传播技术也日新月异。人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可获取信息也引起了人们对可信度的担忧,因为信息的来源、真实性、质量比任何时候都不明朗,且这种信息丰富的环境使传统的由专家进行评估的监管模式难以为继。人们通常需要自己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感知从而进行判断。但目前对于网络信息可信度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有关于个体的心理层面与信息本身如何共同影响网络信息可信度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基于双重编码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通过三个实验,从信息本身的属性、人与信息两个层面探讨了对网络信息可信度影响的因素。一方面考察了图片能否提升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探究心理距离参与时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研究一在长材料(对应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的情况下探究了图片与心理距离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发现图片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研究二在短材料(对应微博等记录短小文字的工具)的情况下探究了图片与心理距离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发现图片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无显著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研究三则从信息构成的图片属性探索了图片与文字的联系程度和心理距离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联系程度和心理距离都对网络信息可信度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
本研究分别从信息和人两个方面对网络信息可信度进行了探讨,用实验对“有图有真相”这一常识进行了证实,并且探究了图片提高可信度的边界条件,以及何种图片会提高或削弱可信度;在人与信息层面,将可信度感知的研究扩展到心理距离层面。本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影响网络信息可信度心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也为人们在进行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和信息发布者提高信息可信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性的建议,例如:对信息发布者来说,在长篇文字信息中配图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该信息的可信度感知,选择图片时不要选择对理解文字信息无意义的装饰性图片。对于人们在评估信息时,要尽量做到“慢思考”,抓住信息核心进行考虑,仔细斟酌关键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本研究基于双重编码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通过三个实验,从信息本身的属性、人与信息两个层面探讨了对网络信息可信度影响的因素。一方面考察了图片能否提升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探究心理距离参与时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研究一在长材料(对应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的情况下探究了图片与心理距离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发现图片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研究二在短材料(对应微博等记录短小文字的工具)的情况下探究了图片与心理距离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发现图片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无显著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研究三则从信息构成的图片属性探索了图片与文字的联系程度和心理距离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共同影响,联系程度和心理距离都对网络信息可信度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
本研究分别从信息和人两个方面对网络信息可信度进行了探讨,用实验对“有图有真相”这一常识进行了证实,并且探究了图片提高可信度的边界条件,以及何种图片会提高或削弱可信度;在人与信息层面,将可信度感知的研究扩展到心理距离层面。本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影响网络信息可信度心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也为人们在进行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和信息发布者提高信息可信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性的建议,例如:对信息发布者来说,在长篇文字信息中配图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该信息的可信度感知,选择图片时不要选择对理解文字信息无意义的装饰性图片。对于人们在评估信息时,要尽量做到“慢思考”,抓住信息核心进行考虑,仔细斟酌关键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