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结合广西华锡集团重点攻关项目“广西大厂长坡区成矿预测”的研究完成的。在野外地质研究和工作区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陈国达院士的“多因复成”理论,得出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前期气水热液和后期岩浆侵入叠加成矿。 将工作区钻孔原始编录资料、坑道原始数据资料、勘探线剖面图、岩体顶板等值线图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提取,建立了专题数据库。 和课题组成员一起运用数学地质、空间统计学、趋势分析等方法,在统计软件SPSS和笔者编写的程序中,对专题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地质体几何模型。它包括:各相邻地层分界面模型,褶皱几何模型,断层几何模型,岩体几何模型。 通过对专题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对各个控矿因素的控矿作用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和定量指标的提取。定量化研究表明矿化的空间分布是与地层、构造和岩体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与前人所认识的地质特征相对比,它们的规律是一致的。 1、矿化空间分布与地层相关:主要的有利地层为大扁豆状灰岩、小扁豆状灰岩、细条带状硅质岩夹灰岩、宽条带状灰岩、硅质岩、灰岩页岩夹硅质岩。 2、矿化空间分布与构造的关系为:在F1断层上盘与断层最近距离约310米的距离为成矿有利部位。 3、矿化空间分布与岩体相关,相互关系为:离岩体顶面约700米的地带为Sn、Zn、Cu矿化富集中心,由该中心地带向两侧,量化指标SN、ZN、CU的值逐渐降低;离岩体顶面约900米的地带为Pb、Sb矿化富集中心,由该中心地带向两侧,量化指标PB、SB的值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