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抑荀尊孟”思想的影响,学界关于荀子美学思想的研究却远不及孔子和孟子,这与荀子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鉴于此,本文将从荀子的核心概念“礼义”思想出发,在研读《荀子》文本的基础之上,通过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其美学思想在人格理论、艺术理想、自然观念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逐层梳理和细致分析,力图系统明晰地呈现荀子礼义美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并深入地探讨其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主要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成就,并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将荀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发展历程简要概括为复兴探索期、稳步发展期、体系构建期和繁荣发展期四个阶段。第一章着重分析荀子礼义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丰富内涵。在儒家美学传统中,荀子批判继承了孔子与孟子思想中“仁”的理念和“礼”的精神。他将“义”的思想内涵归置于“仁”的理论范畴,并与“礼”融为一体。因此,“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与“人性恶”的思想观点共同奠定了他的美学理论基础。换言之,荀子重“义”,更重“礼”,他既延续了“义”的内在德化功能,又突出了“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并主张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荀子关于人格美、艺术美、自然美的思想根源和本质特征的论述也始终围绕着礼义这一核心思想而展开,这也是其美学思想从理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变的必要途径,是我们准确把握荀子美学思想内涵的关键。第二章主要论述荀子礼义美学思想在其人格理论中的体现。荀子在孔子以“仁”为本、孟子以“义”为本的君子人格论基础之上,突出强调了礼义的主导性和规范性作用,将其作为实现理想人格的必要途径。并根据人之道德品性的高低优劣,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划分为士、君子与圣人三个不同的等级。而且,荀子认定“圣人”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即达到了“全”与“粹”的理想境界,能够发挥普世性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荀子还进一步指出人作为审美主体会因为心境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同样能够影响理想人格的建构。所以说,重师法,是君子修身养性之本源;守礼义,则是君子立身处世之根本。荀子不仅强调后天学习和积累得重要性,同时也要注重礼义的审美教化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圣人”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第三章阐述了荀子礼义美学思想在其艺术理想中的表现。荀子的礼乐思想延续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并且实现了对儒家传统礼乐文化的理性发展和思想重构。他认为强制性的“礼”与调和性的“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两者的融合才能充分实现礼乐审美价值的转向,从而提出了“乐合同,礼别异”的美学主张,并将“美善相乐”作为理想的审美目标。除此之外,荀子的礼义美学思想在其诗论和文论方面也有十分丰富地体现,即文艺创作和批评必须借助于礼义规范才能表达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才能充分地发挥诗文礼乐的政治功能,最终实现对人性的审美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说,荀子关于乐论、诗论、文论的艺术理想在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三者是相辅相成、混融一体的关系,这就构成了荀子独特的艺术理想。第四章主要分析荀子礼义美学思想在其自然观念中的呈现。荀子批评继承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念,并从实用功利性的角度对自然天道提出了新的解释,即“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在他看来,自然万物都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天有天的职能,人有人的职能,天既不能主宰世间万物,也不能决定人的凶吉祸福。但是,荀子又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强调人只有在尊重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礼义法则就会招致祸患、阻碍发展,这也是荀子所追求的“天地与人相参”理想目标的基本要求。所以说,荀子礼义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识,这对于改善自然环境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重要作用。在全文的基础之上,结语部分着重阐述荀子礼义美学思想对当代审美教育发展、文艺制度建设和生态审美实践三个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