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莫言的《生死疲劳》原文本和葛浩文的译本为例,探索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活动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生态翻译学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以西方生态整体主义、东方生态智慧和达尔文进化论为哲学基础而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整体性和系统化研究,对翻译的本质、过程、原则、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做出新的定义和解释。胡庚申认为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而“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的本质和基础。译者在“译中”过程,凭借其中心地位通过适应与选择实现原文到译文的多维转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作者用乡土的语言通过多维叙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西门闹六世轮回对历史的见证。小说中丰富的民俗文化,多维的视角切换,生动的人物形象对译者和译语读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该译本为葛浩文夺得了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然而,国内学者对《生死疲劳》及其译本的研究还是屈指可数的,更缺乏对译本的整个翻译过程的分析。因此,研究其译作对于指导未来的翻译实践及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该论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主要概念出发,对译作翻译的三个阶段译前、译中、及译后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该论文分析了译前阶段“翻译群落”的“适应与选择”,归纳了译中阶段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化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最后评价了译后阶段即翻译“适应与选择”的结果和译本的生存状态。该论文通过运用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以案例研究为方法,对译作《生死疲劳》及其翻译过程进行分析,通过量化研究在“读者反馈”及“译有所为”理论框架下对译作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该论文在验证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力和可行性的同时,也注意到对译本生存状态的关注。综合学者们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成果,该论文进一步提出了译前阶段译者也有选择作者和原作的“选择”过程,同时“译有所为”也可以作为译文的评价方法之一。最后,该论文为《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对译中过成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为中国文学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