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汉代启门题材的画像砖石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交代了启门图像所处的汉代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汉代墓葬的演变规律及汉代画像砖石的产生、发展、传播及消亡的历史过程。同时回顾了前人对启门题材的已有研究成果,在汲取他们合理论述的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可能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启门图像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论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章,“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的发现与梳理。本章详实收集并整理了已有的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的考古资料,按照四川、山东、江苏、河南这四个主要发现地区进行陈述,并在陈述过程中对这些材料作了考古学方法的分类。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启门图像汉画像砖石的刻画媒介主要分为地下墓葬建筑与地上墓葬建筑两大类:地下墓葬建筑包括墓壁、石棺(椁)及随葬明器等,地上墓葬建筑主要有墓阙和祠堂等。当然刻画媒介的不同并不影响对启门图像进行统一研究,因为他们都是丧葬文化殊途同归的表现形式。第三章,“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的重新解读。在过往的研究中,不少研究成果可能对画像砖石的解读存在着某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启门图像中的建筑的解读。因此文章首先对汉画像砖石、特别是建筑画像砖石的结构及表现手法进行了重新阐述,提出了四种解读思路,并对启门图像原来的解读进行了勘误,这应是正确研究启门图像的第一个基础;其次,对所有的启门图像汉画像砖石中的相关画面展开研究,包括相关建筑、人物及活动等。其中双阙(门亭)、院落(庭院)、厅堂、后寝(楼阁、私室)这些建筑及相关人物活动的因素出现的频率最高,并沿着建筑的进深空间进行表达,这正是汉代建筑空间格局中最重要的因素。最后,利用汉代遗址、墓葬格局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图像资料进行印证,进而得出人物的身份与建筑空间在汉代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在相关文献中亦有记载。因此,一直混乱不清的启门人的身份便得以明晰——在启门图像的汉画像砖石中,出现在前堂空间的启门人物多为男性侍者,而后寝空间的启门人多为女性侍者。所有未知的启门图像的人物身份,据此便可以得以解读。在前文解读启门图像的基础之上,本文指出了过往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误区。首先,启门图像既不是为了表现启门或掩门的各种动作,其中的门也不全是人间到仙界的入口。同时启门人也不应是门吏或墓主人,启门人在画面中一般不起引导升仙、迎接、送别之用。另外,本文发现,启门图像凸显了汉代人自己的焦点透视原理:启门者目光所及的范围是以其眼睛为焦点的透视空间,背向一侧则是逆向透视空间,启门者和半开的门是联结两个空间的节点,并且隐蔽地引导了观察者的视角。这与今天我们所总结归纳的汉代画像砖石的表现与构图方式的规律也是一致的。据此本文推测,启门图像的出现是为了弥补早期画像石图案中建筑空间表达的某些缺憾(图像简单,要表现复杂的建筑空间仅仅依靠各种各样的门是不够的,且一些刻画媒介表现力也不够),而不经意间表达建筑空间的一种习惯,并逐渐程式化的结果。第四章,对上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从出土地区及刻画载体并通过图像中的启门人与门的建筑空间的位置关系来重新释读启门画像,得出不同的启门图像暗示着不一的建筑空间所在,且启门人所处的建筑空间跟他们的身份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位置不同的门既是区分不同功能院落内外的界限,表达出不一的空间感、层次感与秩序观,不同的门亦表示内、外不同的世界和礼制空间。与此同时,半开门不仅可以配合画面的连贯性,使画面生色不少,同时可以体现出一种空间上既封闭又开敞的矛盾。这个矛盾表明,启门人虽关注门外的世界,但他处于门内,只开了半扇门偷偷观望,而不敢跨出门槛一步。创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种画面的定格,向我们暗示一种隔阂,不仅是门内外建筑空间的隔阂,更是门内外人物身份的隔阂。这说明门并不易逾越。最后,归纳出汉代启门图像的研究对汉代社会的研究及后世启门图像的研究等具有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