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福建省为例,测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益,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1.文献综述。主要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概念,对中外学者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标准进行总结,区别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类型及其转移方式,最后回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研究成果。
2.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综合比较了多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方法,以固定周期测算法和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测算法为重点,对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找出合适的测算方法,估计福建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的历史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和城镇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福建省的相关数据,分别用相关和回归方法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益分析。首先通过理论分析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很大的影响,然后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具体程度,最后采用Chenary(1986)提出的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5.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建议。在实证分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益的基础上,从农村和城市两个角度提出适度促进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