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盖恩斯小说中对新黑人社区的建构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内斯特·盖恩斯(Ernest J.Gaines,1933-)是当代著名的美国非裔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已发表6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散文集。盖恩斯曾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包括国家艺术研究基金奖、古根海姆资助奖、加利福尼亚最佳图书金项奖、黑人文学艺术学会奖、国家图书评论界奖、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奖”,两次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提名,一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而且,盖恩斯在海外也享有较高的声誉,曾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文学艺术爵士”的荣誉称号。盖恩斯的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宁,每部作品一经出版,都会在美国国内及欧洲大陆引起不俗的反响。可以说,盖恩斯的作品在主题内涵、人物塑造、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备受普通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赞誉,盖恩斯也跻身于一流作家之列。  对新黑人社区的建构是盖恩斯的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主题,表现了黑人社区如何在种族主义的社会大环境中生存、延续与发展,反映了作者对黑人社区及黑人民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深刻思考。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将文本细读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综合采用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空间批评、权力话语理论、文学伦理学等文学批评方法,试图通过新黑人社区的建构这一视角,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揭示作家对黑人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刻思考,从而为盖恩斯研究、美国黑人文学文化研究、美国文学文化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盖恩斯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并概括了盖恩斯的作品的基本内容,梳理了国内外对盖恩斯的作品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命题,并指出了这一命题的研究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作家的写作动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美国黑人文学文化、美国文学文化,促进学界的相关研究,并推动改变国内对美国黑人作家研究不平衡的局面,促进黑人文学研究的全面拓展;有利于启发人们对种族关系问题进行反思,并为解构种族中心主义,消除霸权,建构合理、公正、民主、平等的新秩序,建构更为美好的生活和世界而奋斗。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旧黑人社区的特点,对新旧黑人社区进行了对比,以厘清新旧黑人社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新黑人社区的特点,以及建构新黑人社区的意义。传统的旧黑人社区在物质形态上显得衰败、破落、杂乱,社区里的黑人民众依然饱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黑人民众在精神上处于被阉割的状态,社区内部存在着分歧、暴力、隔阂和疏离的现象,而外部与白人社区之间则是对立、紧张的关系。本文指出,盖恩斯针对旧黑人社区里的种种问题,从历史文化、精神特质和伦理关系三个维度建构新黑人社区,表现了新旧黑人社区之间的联系,但更重点书写新黑人社区的转变,从而探索黑人民族的出路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盖恩斯对新黑人社区的文化建构。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本文探讨了盖恩斯对黑人民族在美国的历史的梳理,试图挖掘被官方宏大叙事所遮掩、所扭曲、所忽略的历史真相,从而帮助建构黑人社区的历史之根,因为回顾历史就是一种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的体现,也是建构自我身份不可或缺的途径。盖恩斯认为历史不能逃避或遗忘,而是应该勇敢面对,这样黑人社区、黑人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摆脱历史的重负,用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第二,本文探讨了盖恩斯对黑人民众的精神家园的建构。盖恩斯在作品中批判了基督教对黑人民众的愚化及其虚伪性和欺骗性,以及部分黑人牧师贪图享乐、放纵物欲,对白人统治阶级曲意奉承,思想保守、害怕变革的现象。但是,盖恩斯并没有全面否定基督教在黑人社区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正面影响。盖恩斯承认基督教为黑人民众提供了精神力量,帮助他们得到心理慰藉与救赎,使他们能够顽强、坚韧、勇敢地面对黑暗的、充满压迫与剥削的现世生活。此外,盖恩斯还探讨了伏都教在黑人社区内所起的作用。伏都教作为源自非洲的神秘宗教,是美国黑人的非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与黑人的现世生活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本文指出,盖恩斯并没有像以实玛利·里德一样激进地把伏都教作为抵抗基督教的策略,而是认为两种宗教并不矛盾,可以共存互补,共同成为黑人民众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第三,本文讨论了黑人传统文化元素如门廊聊天与口述传统、黑人英语、黑人音乐等在盖恩斯作品中的运用。本文认为,盖恩斯把对黑人文化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化和政治策略,从边缘地位向白人主流文化发起了冲击,解构了白人文化霸权,使黑人民众意识到自己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找到文化之根。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建构了新黑人社区的文化,像一根无形的纽带一样把黑人社区凝聚在一起,帮助黑人民众解决文化身份之惑,摆脱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盖恩斯对新黑人社区的精神特质的建构。本文把这种精神特质归纳为男性气概,即在重压下仍能表现出勇气和尊严,在心理上摆脱被奴役状态,始终不忘记自己对家庭、社区和民族的责任,并在面对危机时决不退缩,甚至不惜付出惨重代价的精神。具有男性气概的新黑人与主流叙事中的旧黑人形象完全不同,是新黑人社区的脊梁,也是新黑人社区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具体实施力量和重要保证。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本文探讨了盖恩斯的小说中对“白人神话”的颠覆和黑人对自我的重新定义。盖恩斯在小说中揭露了“白人种话”这意识形态的虚妄性和欺骗性,指出它为维护白人种族的利益而服务的本质。同时,盖恩斯肯定了黑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所蕴藏的勇气、尊严和英雄主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刑前一课》中的杰弗逊的转变,从被动消极地接受白人对其的贬抑性定义,到勇敢地面对不公正的司法体制,在死亡面前表现出做“人”的尊严,用生命控诉种族歧视对黑人民族的迫害,盖恩斯成功地表现了普通黑人民众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颠覆了“白人神话”。第二,本文探讨了盖恩斯的小说中的黑人民众如何“站起来”,抗议不公正的社会体制,为争取平等权益而不惜牺牲的精神。通过讨论黑人社区里的不同的代表人物的抗争,如混血儿在夹缝中的挣扎、个人英雄主义者的自发性反叛和黑人精英分子的自主性反叛,本文分析了这些新黑人身上所彰显的勇气和叛逆精神,指出这种精神成为激发、推动黑人社区转变的根本因素,是新黑人社区在新的时代中能够崛起和发展的领导力量。第三,本文主要分析了盖恩斯的小说《老人集会》中的一群年逾七旬的老人们打破沉默、言说自我的过程,探讨了黑人老人们对话语权的争夺,和黑人群体摆脱心理上受奴役的状态的奋斗历程。本文认为,通过对黑人老人们这一群体突破种族主义束缚的自由进程的书写,盖恩斯表现了黑人民众集体意识上的觉醒,和心理上的逐渐强大。盖恩斯认为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和解放,黑人老人们的发声反映了新黑人社区从生理到心理、从点到面、从个体到集体的觉醒和崛起。而黑人民众才是建设新黑人社区的主要力量,和黑人民族解放运动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集体的觉醒才能真正保证新黑人社区的崛起和发展,保证黑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盖恩斯对新黑人社区的伦理关系的建构。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建构新黑人社区内部的和谐伦理关系,包括盖恩斯对黑人社区内部黑人家庭问题以及个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书写。针对黑人家庭内的两性关系和代际关系失谐的问题,盖恩斯指出了家庭暴力或家庭分裂等问题对家庭成员所造成的身心的负面影响,以及进而给黑人社区、黑人民族的健康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分析了这一表象背后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维度的深层原因,也指出黑人民众,特别是黑人男性自身家庭责任感淡漠、道德水平下滑、极端利己主义等问题。因此,盖恩斯指出黑人男性应该直面过去的错误、认真深刻地反思自我、加强自我修养、同归家庭,重建家庭伦理关系。针对黑人社区内的个人与社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盖恩斯为社区内的纷争、摩擦、疏离与隔阂等表象感到痛心,指出个人与黑人社区应该互相依靠、联系紧密。脱离了黑人社区,个人就会陷入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无根飘流状态。个人的理想和价值需要依靠社区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利益需要社区的强大来提供保障。黑人社区是黑人个体生活和发挥个人价值的重要社会空间,反过来,黑人社区也需要黑人精英分了的启迪和引领。而只有整个黑人社区、黑人民族团结一致,为共同的民族独立解放的目标而奋斗,他们才有成功的希望。第二,建构新黑人社区外部的和谐伦理关系。本文探讨了盖恩斯对黑白种族关系的思考,揭示了黑白种族之间的人为鸿沟所造成的悲剧。不合理的种族主义制度不仅使黑人种族遭受巨大的苦难,也使白人丧失与黑人正常交往的能力,成为扭曲的、异化的人,无法享受正常的友情、爱情与亲情,并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本文指出,盖恩斯并没有简单地抨击种族主义,而是从人性的高度表现了对所有人,包括黑人和白人的悲悯与人文关怀。接着,本文探讨了盖恩斯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以及作家以此为基础建构黑白种族之间新型的和谐共存关系的策略。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梳理了盖恩斯对建构新黑人社区的思考,并指出,通过对新黑人社区的建构,盖恩斯其实采取了与当时美国黑人文坛的抗议传统和黑人文艺运动中的暴力书写不一样的策略,表达了他对黑人民族的出路与未来发展道路的独特思考。而盖恩斯在小说中所表现的超越种族界限的人文关怀,和对困境中所进发出的人性光芒的赞颂表达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性中的善的因子的肯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建立崭新的更为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坚定信心。
其他文献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黑人作家之一。本文通过细读他的三部小说,《向苍天呼吁》、《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就在我的头顶之上》认为鲍德温小说
女性主义者普遍认为母女关系对女性的成长影响最大,因此母女关系以及为母之道是女性主义理论化的中心课题之一,评论家就母系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不断展开研究。《喜福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