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城市的自然环境与格局也受到了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暴雨后城市积水严重、水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住区是构成城市的重要“骨架”,同样也是体现城市功能性的重要部分。住区中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和作用的效果对今后住区发展乃至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海绵型住区是在海绵城市建设日益兴起的背景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水系统等理论。充分考虑住区的现有环境“海绵化”的适宜性,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运用到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保护了水质安全,节省了水资源,逐渐形成了住区内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系统。本文以海绵型住区的建设与改造为研究对象。为保障研究一直秉承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首先,查阅国内外与海绵型住区相关的研究成果,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运用雨洪管理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对我国住区的建设发展中的雨水收集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住区常规雨水管理的不足。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海绵型住区的特征、发展目标等相关分析。将海绵型住区的技术措施分为源头、中途、和终端三个处理阶段分别进行介绍。其次,通过海绵型住区建设的原则和适宜性分析,提出海绵型住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功能布局、道路优化、建筑优化、绿地景观。再次,从政府、设计者、居民三者入手,阐述了海绵型住区的保障措施,以保证海绵型住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后期运行的稳定性。最后以唐山市世纪龙庭小区一期海绵型住区改造为例,从小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改造前现状等方面入手,确定世纪龙庭小区一期改造的资源条件。将世纪龙庭小区一期从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道路优化设计、建筑优化设计、景观优化设计四方面进行住区“海绵化”改造,解决了住区改造前的在雨水管理方面的不足。总结出海绵型住区开发从住区的现状适宜性入手,在遵循合理的原则的前提下,将先进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合理的应用在各个消解单元内,把道路、建筑、景观各住区要素相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雨水消解系统。验证了本文中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为未来住区的雨水管理提供一种节约型雨水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