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夜间前牵引治疗15例8-14岁AngleⅢ前牙反(牙合),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测量与改良反式TBA组及前牵引组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了联合组肌电图研究。以期从颅面硬软组织、TMJ及咀嚼肌的改建上来探讨反式TBA联合前牵引的作用机制,并对矫治疗效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 (1)硬组织:联合组对上下颌骨的作用均较大,SNA、A-VertT、Pr-vertT、U1-NA、ANS-VertT增加具有显著性,认为联合组发生了上颌基骨前移,但对上前牙及上牙槽的作用相对大;SNB、B-VertT、Pg-VertT、NPg-FH的减少及Go-VertT、ML-SBL的增加均具有显著性,说明下颌骨发生了明显的后下移位;CondAx相对于参考系统的向上向前是最重要的骨生长改形。反式TBA组对下颌的作用大;前牵产生的主要变化在上颌,主要是牙槽改变和较少的骨矫形改变。 (2)软组织:联合组上下颌软组织的变化均十分明显,较快改善了侧貌外形。反式TBA组对下颌软组织的影响较大;而前牵引后侧貌改善较慢,一般需要半年以上。在矫治后上唇前移明显,下唇基部无明显后移。 (3)TMJ:临床矫治过程中未发现1例患者出现TMD症状。联合组治疗前后线性百分比分别为24.67%和11.62%,N/M值治疗前后分别为1.82和1.07, 第。*医大会硕士学位伤大A值及P值的变化均较明显。说明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少,躲突明显后移位,踝突位置基本居中。反式TBA组踝状突发生明显后下移位,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少。适当的持续性矫治力不会对颗颌关节产生不利影响。而前牵组踝突后移位不明显。 (4)咀嚼肌:矫治结束后姿势位TA、*A、*M肌电值明显下降:反矜时下颌前伸运动TA及DA存在异常的肌电活动,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退运动MM、TA及DA肌电活动与对照组相比均较大,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明显下降;反牙合解除后紧咬MM、TA及DA肌电水平明显增加;矫治后双侧咀嚼运动MM、DA及TA肌电水平与矫治前相比明显增加。结论: 反式TBA的作用机制是以后退下领为主,其缺点是夜间导斜面接触差,影响疗效。仅适用于下颌能后退至前牙切对切的功能性前牙反不细 而前牵引的主要变化在上颌,对下颌的作用较小。反式TBA联合夜间前牵引的作用特点是通过增加二合接触时间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适用于下颌有一定后退能力的功能性一轻、中度骨性前牙反方合。临床研究表明:改良后的反式TBA对患者的依赖程度低,反式TBA与夜间前牵引共同作用可以相互弥补缺点,使患者全天处于下颌后退、上BN6iJ伸状态,形成 Twin七lock矫治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疗效。对颌产生的代偿性变化,既可协助快速解除反胎,又可促进面中部的生长发育,限制了面下部的过度生长,产生了快速的矫治效果,为二期矫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前牙反锁结的解除并结合将前伸的踝突、下颌诱导后退,使TMJ、神经肌肉及相关骨骼发生适应性改建,恢复并稳定于正常的关节位,有利于恢复和建立后牙的正常ICP。真正实现牙位、肌位、关节位的协调一致,此对于矫治前牙反路、防止复发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