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黄萎病病原菌鉴定及病株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xiaonv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 (Lour.) Olsson]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并逐渐成为世界性蔬菜作物。目前对大白菜病害的研究多集中在病毒病、软腐病、霜霉病三大病害上,而近年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大白菜育种基地及云南省通海等大白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多在包心初期开始显症,其症状表现为叶片枯黄、植株矮化、维管束变褐变黑,被称为“黄萎病”。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大白菜黄萎病植株为材料,进行黄萎病致病病原茵的分离、纯化、保存,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致病力分析及分子鉴定研究,建立大白菜苗期抗黄萎病鉴定技术,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病原茵的快速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大白菜黄萎病株3-85、10-2、J-15、和3-108为材料,分离纯化得到的4个真菌分离物,分别命名为BCHW3-85、BCHW10-2、BCHW J-15和BCHW3-108,通过形态学鉴定、苗期接种鉴定及分子鉴定,确定了大白菜黄萎病的病原茵为大丽轮枝茵(V. dahliae),最适生长温度为22℃。2.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对大白菜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研究。分别采用浸根法(5min、10min、15min)、灌根法、茵液催芽的接种方法,接种浓度设1×106、1×107、1×108三个梯度,接种后30d进行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白菜三叶一心期使用孢子悬浮液(浓度1×107或1×108spores-mL-1),浸根10min接种效果最佳。3.使用致病力较强的大白菜黄萎病病原茵BCHW10-2对大白菜、小白菜、芜菁、萝卜、芥蓝、辣椒、青花菜、花椰菜、乌塌菜、甘蓝、番茄、茄子等作物进行寄主范围鉴定,结果表明大白菜黄萎病病原茵对以上作物均有致病性,且致病力强弱不同。4.大白菜黄萎病茵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根据大丽轮枝茵ITS区序列JN564038与大白菜ITS区JN564039差异设计合成了荧光引物HW1,能特异扩增大白菜黄萎病株中大丽轮枝茵的含量,检测灵敏度达5×10-3ng·μL-1。使用qRT-PCR对大白菜抗感材料接种黄萎病菌后1d、4d、7d、14d、21d根、茎、叶部位进行绝对定量分析,发现病原菌在抗感品种中的含量均为根>茎>叶,且感病株明显高于抗病株,不同时期的含量有所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相位视野数值、频率编码数及IR ̄prep对腹部单次激发MR扩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16年1月20日至2017年5月20日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者20例为研究对象?
<正> 小儿流涎,在儿科临床最为常见。流涎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新生儿在5~6个月后流涎显著增加。当小儿出牙时(4~10个月开始)刺激三叉神经使分泌增多属生理性的。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