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美术”:观念与学科的纠葛(1880-1927)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学者多在约定俗成的美术概念的范围下,对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本文力求回到历史现场,研究近代“美术”从概念输入到形成学科的过程,依时序检讨近代“美术”的发生衍化以及对美术一科形成的影响,以揭示近代中国美术观念的复杂内涵以及受此制约的学科的演变特征,展现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的具体形念。   由于来源各异,时空转移,近人的“美术”概念千差万别,这对美术一科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早在1880年,近代意义的“美术”两字便出现在东游日记里。而一些欧美游记则采用其他词语介绍异域所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国内的报刊论著往往使用“雅艺”、“上艺”、“美艺”等词加以表述。甲午战后,从日本引进的外国文化知识大量涌入,“美术”渐为人熟知,“雅艺”等词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不过,尽管“美术”一词开始流行,内涵却各不相同,音乐、诗歌等一度被列入其中,或等同“文学”,或体现制造的一部分。后来学者将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定为美术教育的发端或第一个美术科,未必允当。在1905年已经存在分科角度的“美术科”记载。   不同的“美术”观念持续了很长时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美术”范围混乱的问题浮出水面,在1923年新学制艺术科讨论中凸现出来。这正好印证了吕潋“美术革命”所言,必须厘定“美术”的范围与实质。经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讨论,到1927年前后,“美术”的范围逐渐约定俗成为造型艺术。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调整的美术学科,是“美术”概念不断演变的结果。   从社会整体变动观察“美术”的兴起,发现或以“美术”为教化之极高点,提倡“美术”以进道德:或以“美术”为制造之一端,提倡“美术”以兴实业;或以“美术”为国粹之内容,在此框架下整理固有学术;或发展“美术”以倡美育。这是将“美术”作为手段以达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目的。此种做法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民国建立后,主掌教育的蔡元培引进美育,推动了美术的发展。国外艺术教育理论、纯正美术的相关知识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对“美术”的认识逐步深入到纯正美术。   绘画作为“美术”的最重要部分,以绘画为例可见观念对学科的影响。国人并非一开始就将绘画当成纯正美术。认识绘画的重点由技法逐步深入到美术的本质。近代变革中国绘画的观点先后受洋务学堂图画课程、癸卯学制图画科的影响,希望中国传统绘画也具备图画科的多种功能。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吕澂提出“美术革命”,号召研究国内外美术的变迁,以美术真谛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美术以得其真正之是非。这已经提升到美术本质的层面去认识绘画,并且有了强烈的学科意识。
其他文献
江西省广昌县驿前镇地处交通要道,水陆交通便利,商业一度繁盛。该镇赖氏家族唐初迁入驿前,逐渐发展为地方大族。唐朝,赖氏开始白莲种植,从事酒醋等商业活动。宋元时期,赖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