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情感化的物象,是诗人通过语言对感知对象的再现。中国古典诗歌蕴涵着丰富的意象。因此,古典汉诗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应仅局限于“意义美”,还应包括“意象美”这一更高层次的文艺美学与诗美概念。尽管古汉诗词中的意象美的重要意义已被大多数译者所认同,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意象的翻译研究还非常欠缺,大多侧重于对原文文本的研究,侧重于译文意象与原诗意象之对比,追求译诗相对于原诗的对等的标准译本;或拘泥于原文意象可译性的不休之争论,很少涉及译者的能动作用。意象翻译仍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译象(翻译意象)与译意(翻译其意)的矛盾问题;二是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的矛盾问题;三是意象美与诗歌形式美之选的矛盾问题。本文认为,采用接受理论,将为解决这些问题、传达古典汉诗中的意象建立起一座成功的桥梁,因为一切翻译的质量的最终评判标准将是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JamesHolmes(1988)将翻译过程分为两步:解码接受过程与编码再造过程。第一步是译者以原作的读者的身份阅读原作、通过视野融合、解码接受原作的过程,译者的先在知识结构和文本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译者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此过程,译者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并对原文文本进行仔细认真地解码分析。第二步是译者以再创作者的身份对原作进行编码翻译的过程,此时,必须预测潜在的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其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尽可能地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达到融合。并需要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言外语境对译文进行静、动态转换。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针对英语读者对古汉诗词意象的接受程度与文化背景的了解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来自英语国家的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共26人。为了使调查尽可能地系统科学,作者将古汉诗词中的意象分为了七大类,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意象做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择,从而显示出其对不同的古汉诗词意象的潜在知识。调查显示,英语读者是能够接受并理解古汉诗词中的很多意象的。但是对不同类别的意象的了解程度相差很大。因此,译者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意象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法。对非比喻意象和明喻意象,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因为他们都容易为英语读者所理解。而对于隐喻意象,直译往往会曲解原诗的本意与意象。因为不同的民族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的隐喻手法与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直译则容易引起误解,最好是意译或简化原诗意象。对于象征意象,尽管中英文中的象征手法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张直译保留原意象,因为古汉诗词中的象征意象的象征意义随着古代诗人在不同诗歌中的反复使用而早已确定下来。英语读者通过不断阅读接触诗歌中的这些意象,可以逐渐理解这些象征意义。调查还显示,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更多的文化意象也得到了外语读者的了解或熟悉,但是了解的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本文主张对文化意象采取异化为主、同化为辅的手法。本文中关于英语读者对古汉诗词意象的接受程度与文化背景了解的调查,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说明了对于不同的古典汉诗意象为什么要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