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无限潜力,使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关注并致力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环节全面展开,在优化教学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国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文课程改革明显滞后于其他课程。蒙汉双语教学的初中汉语文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现行教材未能充分关注当代蒙古族中学生的心智特点与发展水平,其内容和结构未能从学生汉语言语能力的实际出发,以至于在初中这一关键的学段,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些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汉语能力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年以来,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的改革都未能受到充分的关注。200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规和文件,为蒙汉双语教学的初中汉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保障和依据,我们应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立足于蒙古族初中汉语文教学的实际,借鉴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民族教育、蒙汉双语教学、汉语第二语言学习、汉语汉字的规范等诸多领域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针对蒙汉双语教学初中汉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发民族汉语教学的资源和潜力,对初中汉语文教材进行理论重构。初中汉语文教材的重构理论,强调民族汉语文教材的内容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和跨越性,提出三级弹性教学机制,教材结构由文体主导转变为能力级别的分层递进,将确定的主题内容与教师学生自选内容相结合。在教材中充分关注和落实大纲中“加强语言实践”、“促进民族学生现代汉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实现由讲读中心向言语实践中心的转变。强调新编教材内容应主题积极,同时更要具备创新性、文学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特质,给民族汉语文学习中的教师和学生以“乐教”、“乐学”的支点,并为师生提供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的广阔空间。通过对蒙古族初中汉语文教材的理论重构,期望能够推动教材改革的深入,加强文汉语教学的建设和研究,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蒙汉双语教学的开拓创新找到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