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短蛸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早期生长发育、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对生物饵料的利用以及环境胁迫对短蛸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 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0.0001x3–0.0019x2+0.0098x+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8e–07x3+0.001x2–0.011x+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1.314x+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6e–05x3-0.003x2+0.036x–0.03、y=0.0004x3+0.002x2+0.307x+10.604、y=0.0004x3–0.007x2+0.364x+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二为了更好地了解短蛸的消化生理学,观察了短蛸消化器官的结构和组织学。结果表明:短蛸消化道为U形,背侧为“降支”,包括口、食道和嗉囊;腹侧为“升支”,包括肠、直肠和肛门;在U形曲线“降支”和“升支”之间为胃和胃盲囊。短蛸胃较食道肌层发达,嗉囊肌层较薄。胃盲囊和肠内壁突起许多褶皱,纤毛密集分布,肌层较薄。直肠粘膜上皮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试验三为比较短蛸对不同生物饵料的利用效果,以南美白对虾、肉球近方蟹、菲律宾蛤仔和玉筋鱼四种饵料进行了饲喂实验。结果表明:1)肉球近方蟹组短蛸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美白对虾组脏体比显著高于玉筋鱼组(P<0.05),各饵料组肝体比无显著差异;2)南美白对虾组和肉球近方蟹组短蛸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组和玉筋鱼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南美白对虾组短蛸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菲律宾蛤仔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投喂肉球近方蟹可以显著提高短蛸的增重率;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的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有影响,对其肝胰腺功能和胃蛋白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试验四为了探讨干露和盐度胁迫对短蛸的影响,实验以充氧干露(G1组)和空气干露(G2组)两种方式研究了干露时间(2、5、8、11h)胁迫对短蛸抗氧化能力和应激能力的影响;以不同盐度(22、24、26、28、30盐度)研究了短时(2、6、12、24h)胁迫下短蛸吸水率的变化;以盐度梯度(22、24、26、28盐度组)研究了不同胁迫时间(24、36、48h)下鳃组织SOD、CAT、Na+/K+-ATP酶活力和肌肉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干露初期,G1、G2组SOD、CAT及T-AOC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达到峰值。之后,G2组SOD活力和G1、G2组T-AOC活性均降低;G1、G2组CAT活力降低后又升高。G1组乳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G2组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短蛸吸水率随盐度升高而降低;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12h时达到峰值。胁迫24、36h下Na+/K+-ATP酶活力均随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胁迫48h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盐度胁迫初期,SOD、CAT活力具有协同性,均呈升高趋势。4)随胁迫时间延长,22、26盐度组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盐度组先降低后升高;28盐度组变化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干露及盐度胁迫均对短蛸的生理状态产生显著影响,且在胁迫初期机体的抗氧化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