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经济增速持续趋缓的新常态经济来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亟需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模式。为此,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各项工作。那么,能否将“调结构”与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值得深究的课题。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究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变迁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考察了相关理论基础,并且进一步阐释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其次,搜集自2005年以来的年度数据,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两方面实证分析了近10多年来我国及各省域产业结构变迁的轨迹;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及各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情况。最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关联紧密,将空间因素纳入进来,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促进作用,我国的结构红利依然存在,但是影响不大,结构红利作用亟需提升。上述结果的政策含义是,我们可以基于产业的梯度性,适当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