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和肾组织中Periostin(PN)水平及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ELASA法测定7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2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PN浓度。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将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P-DM,n=32)、微量白蛋白尿组(MAU,n=18)、显性蛋白尿组(C-DN,n=28)。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例肾活检证实的DN及5例肾癌切除术后肿瘤旁正常肾组织(TN)中PN的表达。分析其结果与尿蛋白、Ⅳ型胶原(Col-Ⅳ)及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相关临床参数的相关关系。实验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偏态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前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据资料特点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Wilcixon signed ranks text)。根据资料分布性质不同选用Pearson或Spearman进行PN与相关临床参数的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清PN浓度的的变化血清PN在对照组、P-DM组、MAU组、C-DN组的浓度分别为2.84(0.00,10.38) ng/ml、5.99(0.51,17.80) ng/ml、12.71(9.54,26.07)ng/ml,28.73(14.20,73.24) ng/ml。在T2DM患者血清PN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尿蛋白增多,血PN浓度逐渐升高,血清PN浓度在MAU组显著高于P-DM组(P<0.05)及健康对照组(P<0.01);在C-DN组显著高于MAU组(P<0.05),更高于P-DM组(P<0.01)及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血清PN浓度与主要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在糖尿病患者,血清PN浓度与Col-Ⅳ呈正相关(r=0.392,P<0.01),与eGFR呈负相关(r=-0.412,P<0.01)。在P-DM组及MAU组,血清PN与ACR呈正相关(r=0.333,P<0.05);在C-DN组,进行了血清PN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未显示相关关系(P>0.05)。
3.PN在DN肾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DN患者肾组织中PN表达增强,且PN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球系膜区及肾小球节段硬化部位,另外在肾间质纤维化部位也有表达。瘤旁正常肾组织(TN)中PN表达少见。两组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比较:在肾小球为(16.76±7.99)vs(0.50土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6,P<0.01),在肾小管间质为(3.41±2.00)vs(0.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1,P<0.01)。
4.DN肾组织中PN表达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在DN患者中肾小球PN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与eGFR呈负相关(r=-0.829,P<0.05),而与尿蛋白未显示出有统计意义的相关关系。肾小球PN表达与临床指标的这种相关关系与血PN和临床参数的关系一致。
结论:
1.血清PN在T2DM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时升高,进展到临床蛋白尿阶段升高更明显,且血PN与ACR(P-DM与MAU组)、血Col-Ⅳ及eGFR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后三者是反映DN病情严重性的重要临床指标,说明血PN与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相关,并能反映肾损害的严重性。
2.PN在DN肾组织中表达增强,主要分布在节段硬化区域,而且肾小球PN表达与eGFR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蛋白尿无相关关系,这与血PN和临床参数的关系一致。这些表明了PN参与了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代谢及DN的肾组织重塑,与T2DM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换言之,在DN晚期阶段,随硬化肾小球的增多,蛋白尿变异大,蛋白尿的量已不能反映DN病情甚至病变程度,而PN能反映病变的程度。
3.PN与T2DM患者肾脏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并能反映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血PN有可能成为DN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生物标记物,并有望成为DN早期干预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