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PZQ)衍生物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及PZQ抗性虫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期研究证明PZQ衍生物P96及DW-3-15具有显著的抗日本血吸虫成虫及童虫效应,本实验体外观察P96及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探讨P96及DW-3-15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新药的潜在价值。方法:单性日本血吸虫尾蚴(70±5条)感染小鼠,21天后,用半数有效致死剂量(ED50,25.98 mg/kg)PZQ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30天,停药21天后,再给予小鼠治疗剂量(200 mg/kg)PZQ,连续5天。停药2周后肝门静脉灌注收集虫体,置DMEM培养液中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PZQ、P96和DW-3-15,作用16 h(过夜)后换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72 h,每24 h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一次虫体活力和形态变化,评价诱导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PZQ、P96和DW-3-15体外抗未诱导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临界致死浓度(虫体经药物作用后72 h活力降低率达90%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4μmol/L、25μmol/L和45μmol/L。诱导虫体对PZQ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临界致死浓度是抗未诱导虫体的8倍(112μmol/L);而对P96的敏感性有一定的下降,临界致死浓度是抗未诱导虫体的4倍(100μmol/L);对DW-3-15的敏感性与未诱导虫体相比则没有明显差异,临界致死浓度仍为45μmol/L。结论:经PZQ持续压力诱导的日本血吸虫对PZQ具有明显抗性,与P96及DW-3-15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特别是对DW-3-15完全没有交叉抗性;提示PZQ衍生物P96及DW-3-15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靶点与PZQ可能有一定差异,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具有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新药的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观察Ahnak抗体拮抗PZQ体外抗日本血吸虫成虫生物学效应,探讨Ahnak蛋白是否是PZQ作用的重要靶分子。方法: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感染小鼠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成虫,进行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0.3、0.6、1.2、1.8、2.4μg/ml)Ahnak抗体,预孵育不同时间(0、1、2、4 h)后,再加入PZQ,作用16 h(过夜)后换液,继续培养72h,每隔24h置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一次虫体存活数量和活力分值。结果:Ahnak抗体预孵育1 h,浓度为1.2μg/ml和1.8μg/ml时,对PZQ有明显拮抗作用,虫体72 h存活率均高达80%,活力降低率分别为71.1%和64.4%,与PZQ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浓度(0.3、0.6、2.4μg/ml)抗体对PZQ均无拮抗作用;抗体浓度为1.2μg/ml,预孵育时间为1 h,对PZQ有明显拮抗作用,其它预孵育时间(0、2、4 h),抗体对PZQ均无明显拮抗作用。结论:Ahnak抗体对PZQ的体外抗日本血吸虫成虫效应有一定的拮抗作用,Ahnak抗体预孵育1 h,浓度为1.2μg/ml是对PZQ的最佳拮抗方案,本研究结果为“钙通道—PZQ抗血吸虫效应靶点”假说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Ahnak蛋白在日本血吸虫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分离、鉴定PZQ抗性虫体与未诱导虫体之间的差异蛋白质,探讨PZQ抗血吸虫效应机制及潜在靶点。方法:应用PZQ抗日本血吸虫ED50和治疗剂量,使感染小鼠体内的虫体在持续药物压力下产生一定的抗药性,收集抗性虫体和未诱导虫体,提取总蛋白,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PAGE)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筛选、鉴定两种虫体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经筛选、鉴定,PZQ抗性虫体共有40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有31种蛋白质表达上调,6种蛋白质表达下调,另有3种蛋白质变化趋势无法确定。表达上调的蛋白质中有3种为两种虫体共有,有28种只在PZQ抗性虫体蛋白质双向凝胶上筛选得到。这些蛋白分别归类于细胞结构及运动相关蛋白(9种)、应激反应相关蛋白(4种)、参与虫体代谢的酶类(7种)、蛋白质翻译和结构调节蛋白(5种)、离子调节蛋白(3种)和一些功能未知蛋白(12种)。结论:PZQ持续压力下可使日本血吸虫蛋白质水平发生明显改变,提示PZQ持续压力可能促进或抑制了虫体特定基因的表达,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与药物作用靶点有关。目的:通过测定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与未诱导虫体m RNA相对表达量,分析两者在转录水平的差异,并结合蛋白质水平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为探索PZQ抗虫机理、虫体抗药机制,研发新药和疫苗,建立实验基础。方法:收集PZQ抗性虫体和未诱导虫体,使用TRIzol法分别抽提两种虫体的总m RNA,逆转录得到c DNA。根据差异蛋白质登录号在NCBI上搜索对应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c DNA进行相对定量,进而分析两种虫体的转录水平差异。结果:PZQ抗性虫体中核糖体蛋白/大亚基和钙调节蛋白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较未诱导虫体均下降,组蛋白H2A和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而珠蛋白-3、磷酸丙糖异构酶、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α2和肌球蛋白等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与未诱导虫体无明显差异(P>0.05)。所检测的8种基因中有7种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差异变化存在不一致性,只有组蛋白H2A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差异变化一致,均表达上调。结论:经PZQ压力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抗药性虫体可发生转录水平的改变,且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发生的变化不完全一致。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联合检测胎儿脐动脉(Umbilieal Artery,U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及肾动脉(Renal Artery,RA)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比较其预测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细胞株(HUVEC-12) LOX-1和IL-1β表达的影响,以及PPARγ激动剂ciglitazone对ox-LDL和高糖诱导的LOX-1表达的
第一部分IL-23表达质粒和稳转细胞系的构建目的:小鼠IL-23融合基因片段的克隆及hepa1-6稳转细胞系的构建。方法:取小鼠hepa1-6细胞提取总RNA,通过RT-PCR克隆p19基因的编码区
期刊
该文根据甜玉米的产地环境条件以及栽培要求,提出了甜玉米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模式,主要包括:产地环境选择、前期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等,以期为甜玉米生长提供技术
目的:探讨β-糖蛋白I(β-glycoprotein I,β-GPI)基因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方法:提取人正常肝脏组织的Total RNA,根据GeneBank(NM- 000042)报道的β-GPI
研究背景大量证据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在发病起始和整个过程中都伴有免疫反应的炎症性疾病。固有免疫反应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识别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在这第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1.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胃癌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睾酮(Testoster- one,T)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