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关系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0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UGT1A1*28基因多态性已被证实可以预测伊立替康毒性,然而亚洲人种中UGT1A1*6突变率远高于UGT1A1*28突变率,目前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关系并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整合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得出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通过pubmed数据库及手工搜索,制定文章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文章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章进行分析,UGT1A1*6突变型较野生型发生粒细胞缺乏的风险率显著提高(OR=2.37,95%CI:1.58-3.55,p=0.001),其中纯合突变型和杂合突变型较野生型粒细胞缺乏发生风险率均有提高,纯合突变型(OR=5.089,95%CI:2.742-9.446,p<0.001)较杂合突变型(OR=2.068,95%CI:1.366-3.129,p=0.001)风险率更高,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腹泻方面,UGT1A1*6突变型较野生型发生腹泻的风险率有提高(OR=1.48,95%CI:0.86-2.55,p=0.153),但无统计学差异,而其中纯合突变型腹泻发生风险率显著提高(OR=3.51,95%CI:1.33-9.25,p=0.01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杂合突变型(OR=1.22,95%CI:0.68-2.22,p=0.503),腹泻发生风险率有提高,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UGT1A1*6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伊立替康的毒性,尤其是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与肿瘤发展及免疫功能的相互关系。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进展期NSCLC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
目的:  通过血清AMH水平的变化及KUPPERMAN评分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近期、远期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2月因子宫肌瘤住院手术患者,其中60例为实验组
目的:  本实验意在通过检测外周血细胞Foxp3mRNA的表达水平探索A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的情况,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TGF-β(转移生长因子β)及IL-10(白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