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神经病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有特殊临床表现的听力损伤,其诊断、处理皆有别于一般的感音神经性聋。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且这类患者应用助听器的效果极差,而应用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尚有争论。由于内耳活检几无可能,听神经病的发病部位、听力学机制及病理尚不清楚。从动物模型方面来探讨听神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失为是一种有益的途径。从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分析听神经病的神经病理改变可能为脱髓鞘,目前尚无肯定的听神经脱髓鞘动物模型。神经病学领域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动物模型,为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病变的经典动物模型。鉴于听神经病可能为听神经脱髓鞘病变的推测,建立这种模型,检测其听力学改变并探讨其改变的机制,从而验证听神经脱髓鞘是否参与了听神经病的形成,对于听神经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动物模型,观察其听神经病变,建立听神经脱髓鞘动物模型,以便为下一步研究探讨听神经脱髓鞘病变对豚鼠内耳功能的影响奠定基础。
[方法]以粗提的外周神经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MBP。检测动物血清抗MBP-IgG水平,观察其内耳免疫损伤,检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坐骨神经、听神经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动物血清抗MBP-IgG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内耳免疫损伤部位主要在蜗神经、内耳神经纤维、螺旋神经节及壶腹嵴;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透射电镜发现坐骨神经、听神经脱髓鞘改变。
[结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动物模型作为一种可靠的周围神经脱髓鞘动物模型,其病变可累及听神经出现听神经脱髓鞘改变,该模型可望成为探讨听神经脱髓鞘之听力学改变的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听神经脱髓鞘的听力学表现及其机制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听神经脱髓鞘豚鼠听力学表现
[目的]探讨造模前后豚鼠内耳功能改变,阐明听神经脱髓鞘状态下听力学表现。
[方法]检测豚鼠免疫前后耳蜗微音电位(CM)、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听性诱发电位(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对侧抑制效应等听功能改变;以阻尼旋转摆动试验检测其前庭功能改变。
[结果]免疫前后实验组部分动物(14/36只,26耳)出现ABR反应阈升高,伴波Ⅰ、Ⅲ、Ⅴ波潜伏期明显延长,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Ⅰ-Ⅲ、Ⅲ-Ⅴ波间期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CAPN1波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AP幅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有4只动物(8耳)仅出现潜伏期延长而无阈值升高。而CM则无明显改变,DPOAE各频率的幅值也无明显改变,对侧白噪声抑制效应存在,有减弱的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0Hz听觉相关电位阈值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摆动试验显示眼震次数减少,与免疫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动物模型作为一种可靠的周围神经脱髓鞘动物模型,ABR阈值明显升高、CAP幅度明显下降,CM和DPOAE的幅度几乎无改变,类似于听神经病表现,其内耳病变须进一步研究。
第三部分听神经脱髓鞘豚鼠内耳形态学改变
[目的]进一步观察内耳组织学改变,探讨听神经脱髓鞘改变对内外毛细胞影响。
[方法]光镜下观察内耳组织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内、外毛细胞及其与神经纤维突触、螺旋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改变;扫描电镜观察各转内、外毛细胞纤毛改变。
[结果]实验组耳蜗可见轻度的膜迷路积水,蜗轴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螺旋神经节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空泡样变性、细胞核固缩;扫描电镜显示内毛细胞纤毛紊乱、胞浆溢出;透射电镜显示内毛细胞纤毛脱落,底端可见空泡形成。
[结论]本研究可作为听神经病动物模型,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中,内毛细胞/传入神经受损、外毛细胞正常,符合病变在外毛细胞以后的初步印象,其病变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