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芸香科植物(Rutaceae)约有155属,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三桠苦属于芸香科中的蜜茱萸属。三桠苦[Melic ptelefolia(Champ.ex Benth.)Hartley]始载于《岭南采药录》,又名:三丫苦,三叉虎、三枝枪、三叉苦、三丫虎等,在我国生长于江浙、两广、海南等沿海省份。本品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脓疮、湿疹等病症。目前三桠苦已经广泛运用于括金梅感冒片、双龙风湿跌打膏、乳癖安消胶囊、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等多种中成药中。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三桠苦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保肝,抗菌等作用。文献也报道从三桠苦中分离出生物碱、苯骈吡喃类、黄酮等多种化学成分。但是目前三桠苦的主要有效成分并不明确,质量标准尚未制定,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阐明其有效成分,对三桠苦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新鲜的三桠苦茎枝30kg,粉碎后,95%乙醇室温浸提6次,每次用量90升。浓缩提取液得浸膏(675g)。将浸膏悬浮于1L水中,依次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浓缩后分别得石油醚(45g)、氯仿(300g)、乙酸乙酯(75 g)、正丁醇(110g)部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向ODS硅胶等分离技术对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质谱(MS)及核磁共振光谱(1H-NMR,13C-NMR,DEPT,1H-1H-COSY,HSQC,HMBC)等现代光谱和波谱学技术鉴定所得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利用MTT法对新化合物(化合物15)进行了细胞毒性试验。采用高效液相法,对新化合物(化合物15)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42:68);流速:1.0mL·min-1;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10nm;柱温:25℃;结果:从三桠苦茎枝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2个成分,鉴定了 22个化合物,包括5个甾体、10个香豆素、2个蔥醌、1个黄酮、2个脂肪烃,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豆甾-3,5-二烯-7-酮(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酮(3)、棕榈酸(4)、谷甾醇(5)、(24R)-乙基-3β,5α,6β-三羟基胆甾烷(6)、dihydroxanthyletin(7)、正二十烷酸甲酯(8)、大黄素(9)、3-异戊烯基伞形花内酯(10)、伞形花内酯(11)、紫花前胡内酯(12)、rudicoumarin C(13)、N-p-香豆酰胺(14)、3-(2’,3’ 二羟基)异戊基-7-羟基香豆素(15)、三桠苦甲素(16)、4-羟基-2-(1H)-喹啉酮(17)、帕奇泼酚(18)、3’-hydroxyxanthyletin(19)、补骨脂素(20)、豆甾醇(21)、异紫花前胡内酯(22)。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依次编号为1-22,其中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三桠苦素D,另有12个化合物(1、2、3、6、7、8、9、12、13、15、17、19)为首次从三桠苦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5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宫颈癌细胞(HeLa)未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采用HPLC法对三桠苦中新化合物三桠苦素D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桠苦素D在0.24-2.64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3%(RSD=1.17%,n=6)。但在另外3批药材中检测的平均含量0.055mg·g-1低于本实验提取分离所用的三视苦的含量0.085mg·g1(广东清远)。可见三桠苦素D在三桠苦中的含量,受到因产地不同,采摘时间不同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