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短刺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在CSR I临床症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观察短刺针法治疗CSR的临床疗效;分析疗效的取得与血清IL-1β、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效能;同时为短刺针法的临床普及提供具体操作步骤和一些技术参数,从而为CSR的治疗和疗效评定提供科学方法。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来阐述短刺针法对CSR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效能。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图书馆查阅书籍、知网数据库检索等方式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古今中外医家和学者对CSR的疾病认识出发,以现代医学对CSR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为重点,深入探析和阐述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并对近年来治疗CSR的常用中西医方法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同时介绍了短刺针法的作用原理和现代临床应用。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完全随机方法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治疗组33例使用短刺针法治疗,对照组31例使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TNF-α浓度,评价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评分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两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极显著降低(P<O.01),且治疗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P<0.05);②两组治疗后SF-36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BP与SF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P<0.05),而其他6个维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③64例入组病例血清IL-1β、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成年人浓度(P<0.01);④两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β、TNF-α浓度(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浓度(P,0.05);⑤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⑥CSR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TNF-α浓度与NDI评分均有明显相关性(P<0.01),呈正相关。结论:①)CSR的发生发展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存在密切关联,其作用机制之一是IL-1β、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CSR的炎性反应过程;②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清IL-1β、TNF-α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症状越严重,说明炎性细胞因子的存在是CSR临床症状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③短刺针法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 β、TNF-α浓度,临床疗效的取得与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减少密切相关;④短刺针法可以作为临床治疗CSR的常用方法之一,向广大CSR患者和临床医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