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大连市东关街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QING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工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都标榜着人类智慧的飞速前进。但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还拥有着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这种痕迹在城市历史街区与建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历史遗迹这一话题,无论对于普罗大众还是建筑学者来说,都已不再陌生。大众对于已定性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迹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溶于城市当中的非定性历史遗留街区与建筑却存在着很大程度地忽视。这些历史街区建筑由于老旧程度的增大,面临着质量下降、活力减退,甚至完全绝迹的危险。对于这一问题,国外与国内发达城市已有很大程度的认识,并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与活化街区的方案。但是仍有诸多城市因为对历史街区重视程度的不足,未能将本土的历史遗留街区合理化保留。  大连市东关街,作为城市历史遗留街区,保留着一定规模的大连近代历史建筑。在上世纪初期,该街区为中国人所建,建设时受到其所处的特殊时期的欧洲与日本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影响,街区的城市肌理多呈现典型周边式围合组团形式。而在建筑形态方面,该区建筑多融会了国外的折衷主义风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合院式布局,从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创新,极具建筑与文化价值。东关街历史街区曾经是早期大连华商聚集区,现已成为城市民族商业文化的时代缩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区出现了建筑存留濒危、街区价值边缘化、建筑加建或拆除不合理等问题。公众并非漠视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但是保留方式与城市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却存在很大偏差,从街区保护来说,保护方式多停留在单纯的维护与修缮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使用功能的建筑仍有面临被拆除的危险。从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来说历史遗留街区建筑的建设活力只停留在“历史”的时间片段下是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所以,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为历史遗留街区再次引入城市活力为历史街区建筑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够使他们得到“根治性”的保留。  本课题尝试根据调查研究结合大连市的特定情况与东关街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模式与街区特点,为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寻求可行出路。即通过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手法将濒危历史遗留街区进行适用性改造,重新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成为“活的历史”从而得到“根治性”的保留。本文欲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以期为东关街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与价值引导。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加速发展时期,乡镇的空间形态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而乡镇发展中人为的自上而下占据了主导作用,因此,需要对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乡镇空间形态变化的规
景观建筑通常代表着一个地区的自然及人文表征,然而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现代景观建筑正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地方特色。这种全球化进程在给人们提供便利,促进各个国家、民族间的信
近年来,国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更是在“十二五”期间把重庆作为“城乡统筹”示范区,进一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力度。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文化村镇蕴涵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近些年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相
学位
本文以城市电影院为研究对象,将中心地理论及其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应用于城市电影院的布点研究。首先,基于重庆市主城区电影院的实地考察与问卷调研,总结出布点原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升,城市对地形的改造和利用已经变得相对容易,城市已经呈现出发达地区走向山地,落后山区在山地加大发展的建设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型运动,从原先相对传统的生产型社会快速的向当今消费型社会发生着转变,我们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从物质性消费转向了精神
在我国,青年旅舍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众多青年驴友出游的首选入住选择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旅者在路上的家”。作为青年旅舍的灵魂——交往空间,是体现青年旅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