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杰出的女作家赛珍珠《大地》是诺贝尔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往对这部小说的的探讨多集中于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方面。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的角度解析这部小说的内在机制,以期推动本领域的研究向纵深掘进。本文由六部分内容组成,除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包括四章:引言,梳理国内外赛珍珠和《大地》研究的成果和概况,以及本专题研究的缘起和意义,为正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一章,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说明研究思路。本文旨在打破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学理蔽障,从诸多岐说并存的现代空间叙事理论中撷取、借鉴其有关观点阐析依据传统写法创作的《大地》。小说设置了乡村、城镇和都市三个既有相对独立性而又彼此紧密关联的空间,每个空间都关涉地缘、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内容,都既是结构化空间又是主题化空间。乡村是基点空间,处于核心部位,与城镇共同构成旧中国乡土社会全景。城镇和都市是两个外缘空间,从正反两方面起着对乡土世界建构的辅助性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叙事环节。第二章,研究乡村空间的形式、内涵和作用。乡村空间包括王家宅院、王家田地、打谷场、地里的水塘、土地庙、家坟和通往城里的田间小道等场景。各个场景中都发生过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它们构成了故事的一个个具体的片段——场面,反映了以宗法制度和观念规范、限定人的行为的中国传统乡土世界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结构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农民的土地观念和恋土心态,表现了主人公王龙性格的变化和发展,准确、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皖北地域文化的身份特征。土地情结与宗法意识构成了乡村空间的主要思想内蕴。第三章,研究城镇空间的形式、内涵和作用。城镇空间由这样几个场景群构成:城墙、城门洞、护城河、护城河旁黄家的土地,城门里的剃头街和展销各种商品的市场,街面上的饭馆、大小茶馆、水果店、蜡烛店、点心糖果店等各类商铺,佛教古迹西塔、娱乐场所说书摊和王龙两个儿子念书的学校,还有那个在小说后半部才出现但在叙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石桥街的粮店,尤其是对情节发展产生了决定性意义的黄家大院和名叫“花房”的新开大茶馆,发生于其中的诸多故事段落是乡村空间叙事的延伸和补足,与乡村一道演绎着20世纪初的乡土中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辅佐乡村空间完成主题的阐释。第四章,研究都市空间叙事的的形式、内涵和作用。都市空间也包含着一系列场景,一墙之隔的富豪院落和难民席棚区、居民点和建筑物、大道和胡同、路边和野外、出售各种食品和用品的商场、以及那个南方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夫子庙,这些静止的地点与人物的活动有机结合为一个个流动起来的“行动着的地点”,成为阐释主题、讲述故事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结语,对本文内容的简要总结和补充生发。《大地》所有空间的功能都兼有表征人物性格、助推情节发展和突显主题思想等多种功能,体现出实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三大特征。作者曾长期居住在皖北苏南并与当地居民同呼吸共命运,深厚的现实生活积累使她能够成功地完成记忆中的“空间形式”——意识中的“空间形式”——文本中的“空间形式”的转化和飞跃。作者还深谙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这使她能够较充分地利用、发挥了空间叙事的长处,圆满地完成故事讲述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