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研究了新疆南疆地区七个地方绵羊品种,通过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新疆南疆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20个微卫星标记,进行DNA多态性测定,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平均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并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实验选取的20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164个等位基因,绵羊群体的PIC为0.743,H为0.773,所有位点平均8.8个等位基因,平均4.8个有效等位基因。本实验选取的20个微卫星标记中,其中BM1824和ILSTS002为低度多态位点(PIC<0.25),OarCP20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其余17个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所选20个微卫星标记中17个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以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之间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获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并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系统聚类结果与七个地方绵羊品种的育成史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分析了新疆南疆地方绵羊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可以为进一步对绵羊品种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中有争议之处仍待进一步探讨。